句子大全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4日

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一、诗人由中西方之间望月体验的差异,更联想到种族或民族之间的差异,即由望月之异进展到种族之异。"虬髯高歌碧眼醉,异方乐只增人愁"。诗人异常强烈地感受到,当白种人乐兴大发地沉醉于自己的民族歌曲时,中国人不仅不能同醉,反倒凭添愁怨。

二、不同形式,演读悟情

三、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送人夜夜照船尾,今夕倍放清光妍。一舟而外无寸地,上者青天下黑水。登程见月四回明,归舟已历三千里。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只作寻常数圆缺。舟师捧盘登舵楼,船与天汉同西流。虬髯高歌碧眼醉,异方乐只增人愁。此外同舟下床客,梦中暂免共人役。沉沉千蚁趋黑甜,交臂横肱睡狼藉。鱼龙悄悄夜三更,波平如镜风无声。一轮悬空一轮转,徘徊独作巡檐行。我随船去月随身,月不离我情倍亲。汪洋东海不知几万里,今夕之夕惟我与尔对影成三人。举头西指云深处,下有人家亿万户,几家儿女怨别离?几处楼台作歌舞?悲欢离合虽不同,四亿万众同秋中。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独有一客欹孤篷。此客出门今十载,月光渐照鬓毛改。观日曾到三神山,乘风竟渡大瀛海。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嗟我身世犹转蓬,纵游所至如凿空,禹迹不到夏时变,我游所历殊未穷。九州脚底大球背,天胡置我于此中?异时汗漫安所抵?搔头我欲问苍穹。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

四、时空永恒,寄情于月

五、由这专属于中国的月亮,诗人自然联想到祖国亲人。"举头西指云深处,下有人家亿万户,几家儿女怨别离?几处楼台作歌舞?悲欢离合虽不同,四亿万众同秋中"。诗人的个人体验骤然间升华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集体体验:在西边的白云深处,生息着四亿中国同胞,他们的怨别伤离、悲欢离合等体验方式虽彼此各有不同,却由于有着同一个中秋节,而呈现出同一性。正是由于中秋节这一民间节庆的存在和延续,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同一个纽带维系下团聚为一个整体。既"不同"又"同",这样的语词运用是十分恰当和有力的,明确而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在不同境遇中的同一性体验。那么,这种同一性体验在全球性时代能长久持续吗?

六、若没有明月,这春江一水该是多么的寂寞,寂寞是一种禁锢,寂寞意味着灵魂的缺失。春江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处在月夜之下,月华映照着女子的脸,总泛起温纯的光,眸子里多是温柔的情意,一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诗意蔓延,掩不住那份难得的千古神思。月华如水,泻下清澈的光,张若虚笔下的诗句是深层的哲学思考,借明月这一审美意象反复吟诵,轻柔的风淡淡地拂过那哲学的丛林,那江面,在那清辉皎洁之处,明月这一审美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高度融合了,它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殿堂中的蓝宝石。

七、生2:恩,又圆又大又发亮,好像是用白玉做的盘子吧!

八、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月亮如此不同?难道真的是月亮在变吗?

九、师:“酌”就是斟酒,倒酒喝。你们看,李白是跟谁喝酒?(自己,月亮)

一十、走进唐诗,背诵经典

一十一、月的情爱意象

一十二、找出一组诗,分别让学生感悟春夏秋冬的月。这些月亮,有的像打仗的铁钩,有的空明、澄澈、高洁。

一十三、师:怎么样?(孤独,寂寞)

一十四、“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因为这般明朗,明月常常是月亮的书面语,从纯粹美学的意义上来讲,作为一门学科,美学的任务是揭示和阐明美学特质以及审美现象,明月外在的显著特征符合人们的审美取向,并最终定格为一种美的事物,它帮助人们了解美、借鉴美,明月同时也是一个超世俗功利的审美意象,它反映了人内心深处的终极关怀和追求。因明月具有永恒性,使它又与其他审美意象不一样,明月可以把人内心的终极关怀和追求融入诗意之中,用生动感人和美好的特质去打动人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窝,并能够栖息在人的心房,且能帮人轻轻掩上心门,陪伴人,消除人的孤独,给人以慰藉,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美学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寄心于明月使人的灵魂超脱世俗的纷纷扰扰,告别莫名其妙的感伤,从而使人们能够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一十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诗人久别故乡,又是一度春秋,霜露即降,在异乡看见的月亮,又怎能敌得上故乡那轮阖家团圆之月?在作者心中,故乡是最亲切的,即便是故乡的月亮,都比异乡的明亮。可以想象,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又怎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得的?暂且让那天空中这轮并不明亮的月来珍藏自己的乡情。

一十六、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一十七、演读《古朗月行》

一十八、古往今来,荒漠的边塞唯有明月是深受战争之劳与孤独之苦的战士们看到的永恒而又最有情感散发力的物象。因而,各种边塞诗的问世往往离不开明月意象的塑造。无论戍守边疆的征夫;英勇善斗的战士;还是苦待闺中的思妇,月都是他们的一种寄托与思念,千里与共,流照亲人。众所皆知,唐代是对外用兵十分频繁的一代。李白作为盛唐诗人,他笔下的明月一方面赋予了边塞诗博大阔远的意境,如《关山月》一诗:

一十九、月是恋人的象征,是纯真爱情的见证

二十、洪宗礼.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上)和八(下)(第5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二十一、诗人在这里体验到了古今之"异"和中西之"异"。"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大千世界"在这里借助佛教语汇指今日意义上的世界。也就是说,这不再是古典中国宇宙观所拥有的"中国中心"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指今日所谓全球或全世界。黄遵宪不得不接受了新的全球性宇宙观。然而,他又惊奇而懊恼地发现,全球各民族诚然共同拥有一个月亮,却没有同样的"中秋节",无法获得同样的望月体验。中秋望月似乎只属于中国人。"共"强调全球地理之"同",而"不共"则有力地突出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之"异",从而显示了全球地理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冲突。

二十二、师:“酌”什么意思啊?(喝)

二十三、异中求同。最后,诗人在强烈的非同一性体验中禁不住对中国、世界及个人的生存境遇发出激烈的质疑。"九州脚底大球背,天胡置我于此中?异时汗漫安所抵?搔头我欲问苍穹。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诗人感到,自己是身在"九州"脚底、"大球"脊背,而"异时"将置身何处,竟不得而知,不得不仰问上苍。"异时"一词突出了对未来的不可知及其焦虑。面对这一全球性"异化"境遇,诗人不禁发出"天问"式质问:"天胡置我于此中?异时汗漫安所抵?搔头我欲问苍穹"。这一"天问"自然是一时无法解答的,但诗人依旧执著地仰望上天,寻求答案,一直望到月亮消失而朝日升起。"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答案没有找到,但见"朦胧晓日"已升腾于东方。末句"朦胧晓日生于东",可以说隐约地表征着诗人对于祖国的朝日般未来的朦胧想象和期冀。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古代诗歌中"海日生残夜"的原型形象的延续。诗人从这一古典审美与文化原型中,似乎已经遥望到了他急切盼望的新的同一性基础。不过,联系全诗语境看,这种同一性基础是脆弱的:毕竟此月已非古时月,业已转化为全球性月亮了。

二十四、[关键词]传统文化 唐诗 经典

二十五、月的自然意象

二十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情景交融的画面,描绘了一对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人约黄昏后”的两情相悦,花、灯、月、柳,都成了爱的温馨,美的甘醇,汇成一幅幸福美好的愿景图。

二十七、"此外同舟下床客,梦中暂免共人役。沉沉千蚁趋黑甜,交臂横肱睡狼藉"。诗人的视线转向同舟共济的下等劳工,一种同情感油然而生。这种同情感,实际上已不同于昔日中国诗人笔下的属于中华民族内的同情体验,而开始具有全球普遍人性特征。在这种全球普遍人性意识支配下,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的不平等或差异。

二十八、月是美政的象征,是杂糅的内涵

二十九、[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60

三十、明月的这种终极关怀和施予人们幸福的恩赐,世间几乎无物可以替代,尽管明月是无意识的,它只是一个天体,一个日夜不断运行在自己轨道上的星辰。但人们不管,人们将无限的美好付诸明月,尽管明月长久地默默无闻,但人们从不计较,也正因为沉默是金这一点,让人们更加迷恋它。因为钟情于明月,人们对它存在的想象有着无限广阔的空间。不把明月的定位局限在欣赏的形式上,把明月的魅力隐藏在诗歌里,映照出的是现实中人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愁,明月是无所不知的亲人,明月又是一种高山流水式的知音。我们去诗歌中看明月这个意象,可以看到慰藉,看到祝福,看到美,看到人类的心灵和智慧。

三十一、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生平从未经历的独特体验:中秋夜在太平洋上望月。以往中国诗人对中秋月夜的描绘,多是从内陆大地或近海(四海)做出的,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等。他们"望月",是处在中国古典宇宙观模式控制下的行为,这样,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观念都是属于中国的,并且想当然地以为这就是天下唯一的时空模式。可以说,他们是在中国固有的"中国中心"传统框架内体验中秋月夜的,心中想当然地以为天下人对于月亮都拥有同一种感情。然而,当黄遵宪生平第一次横跨太平洋而游历美洲以后,眼中的月亮却悄悄地然而又意义重大地改变了形象。

三十二、在展示中,孩子们表演得声情并茂,精彩纷呈。

三十三、李白的边塞诗有的宏阔豪迈,有的幽怨缠绵,但隐穿其中的却总是一颗火热的心。他的内心是火热的,对纷纷世事的观照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怀正是作者明月边塞意象的丰厚内涵。

三十四、月中既有缠缠思亲之意,又有绵绵思乡之情;既有直抒胸臆对故乡的赞美,也有委约婉转的依恋。

三十五、月中既有埋怨之心,又有豪放之情;既有对苦涩的回忆,又包含对孤苦的诉说。

三十六、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三十七、人是应当生存在地面的,只有在地面时我们才会有中国人习惯说的"脚踏实地"之感。地面是我们的生存的基本层面。尽管有时我们会飞上天空,但我们注定了是会返回地面的。全球性(globality)是一个被人们从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分别加以谈论的转变过程,这些谈论似乎有着各自充分的理由,常常引领我们升腾到思想的太空里驰骋遨游。不过,在我看来,全球性问题是应当有个不能被遗忘的基本的地面的,这就是个人对于生活世界的体验。换言之,全球性涉及的是个人对自身的生存境遇的体验。个人往往不只是从思想、观念、理智上而是根本上从对生活世界的切身的总体感受中,才深切地领略到世界的全球性变革的。而对此,中国晚清诗人黄遵宪在他的诗里透过对中国人熟悉的"月亮"形象的体验,提出了一种答案。

三十八、生1:李白李白,快看天上那个圆圆的是什么呀?

三十九、月亮并没有变化,不同的是诗人的心情:在作者高兴、难过、悲伤、痛苦、孤独时,笔下的月就带上了不同的感彩。“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是借月亮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

四十、《把酒问月》可谓是李白所塑造的时间月意象中最为典型的一首。诗人以笔下的月亮,抒写了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并以形象的语言出之,曾经引起了千秋万代无数文人的共鸣:

四十一、我国的古诗词,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在文学领域中,气象万千,蔚为宏浩。而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佳文中,不乏有关咏“月”的篇章。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是古诗词创作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多情的诗人常寄情于月亮这一自然景物,来抒发其内心的情感,使古诗词成为我国源远流长的月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关于月亮的诸多象征意义已有很多论述,而且都见解深刻,本文仅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以自己肤浅的见识来窥见诗人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

四十二、我们再来看闻一多推崇备至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诗歌杰作,诗里几乎每一句都含有“月”字,堪称明月诗之最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夜如湿玉,明月高悬,这景致,孤绝十分,美得让人心碎。江面水波潋滟,婆娑的树,皎洁的明月,就能荡漾起那亘古的神韵了。星和月,是不一样的,星太遥远,只有月才占得住人的心;月离人也不近,才诠释了距离之美;圆缺变化使它动感十足,美意千分。

四十三、结语

四十四、“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朱超《月中望舟》)花落闲潭,人去楼空,时光如箭般飞逝。回忆往昔的时光,是喜是悲?希翼如风般飞逝,向往如月般朦胧,作者诗句中的意味深长,又有谁知?

四十五、当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大多时候,明月代表的是一种美好、一种愿望、一种希冀、一种梦想,尽管月亮有圆有缺,不能永远保持花好月圆的局面,但在人们心目中,月亮永远都是思念,只不过月亮圆的时候人们的思念跟着圆,月亮弯的时候,人们的思念也跟着弯罢。

四十六、[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142-03

四十七、“常闻此宵月,万里共阴晴。”读此诗句,不觉让人想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正如月亮总有圆缺,诗人也并未因此悲观沮丧,只愿来年月圆时能有亲人相伴。

四十八、同是月亮,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何如此不同呢?在李白小的时候月亮是可爱的,而长大的李白在月下品味的则是孤独寂寞;诗人李贺借月亮表达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而王昌龄则借月亮表达对边关战事不断的无奈,对国无良将的感慨。

四十九、异中见同。接下来抒情转入第三阶段。如果说上一阶段表达了一种新的陌生、奇异而又令人恐惧、、痛苦的全球性体验的话,那么,这里则是在陌生、奇异和痛苦中,通过古典传统原型而寻求同一性体验。这是一种新的异中见同。而全诗也在此时达到抒情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是以身心激动后的平静或平和的方式出现的,是对上述全球性震惊作内在调节的心理结果。"鱼龙悄悄夜三更,波平如镜风无声。一轮悬空一轮转,徘徊独作巡檐行。我随船去月随身,月不离我情倍亲"。诗人仿佛于突然间消除了全球性带来的陌生感和创痛而重新与古人接通,从月亮身上获得了熟悉而亲切的认同性体验。尽管身处全球性境遇中,月亮毕竟还是如他回忆中的月亮那样满溢亲情,亲如知己。"汪洋东海不知几万里,今夕之夕惟我与尔对影成三人"。上句显示诗人在全球性境遇中的陌生而奇异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太平洋宽阔无边,深不可测;下句则诉说他在全球性境遇中的重新认同:他与明月如老朋友般亲切地"对影成三人"。黄遵宪显然清晰地记得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置身在浩瀚而陌生的太平洋上,黄遵宪竟然重新发现了仿佛已久违的知音,使自己在望月的瞬间实现了一个现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他似乎在宣布:即便是置身在一个陌生而奇异的全球性世界中,中国人还是能够通过月亮而重新发现失落在茫茫地球上的自我!

五十、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五十一、月中既有希翼与向往的交织,又有哲理与寓味的深长。

五十二、明月外在如此美轮美奂,隔着三十八万千米,古往今外,人们常常遥望着这个美的化身,轻轻诉说自己温暖的梦想、心灵的波折、生活的苦难,普通人对明月寄托的言语,因为无法形成文本,我们只能去猜测,当然这也是可以感受的;而诗人因为将自己的寄托言语融入诗行,明月附在他们的诗歌中形成审美意象得以流传下来,形成中国古典诗歌中关于明月意象这一审美风景。心理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它侧重研究的问题是:在审美体验中人们的感官活动是如何表现的。美的审美体验就在于我们在观赏自然美和艺术美时心里愉悦与丰富的过程。

五十三、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秦晋之缘。自先秦故人在《诗经・陈风・月出》中触景生情发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咏叹始,历代文人墨客,目睹美妙月色,写下了浩如烟海的咏月诗篇。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写月写得最多的是李白,在他现存的千余首诗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亮;写月写得最好的也还是李白,他笔下的明月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五十四、“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常建《十五夜望月》)诗人到第三句才点到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可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因人而异。诗人怅然于家人的离散,又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刻骨的相思。因此他的秋思一定是最浓挚的,也最能引起读者共鸣的。

五十五、月亮又叫嫦娥这一意象,屡次出现在诗歌中,它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嫦娥是忧郁才子李商隐诗中多次反复抒写的一个女性形象。将嫦娥这单一意象反复吟诵,形成嫦娥意象群,并赋予它独特丰富的意蕴,这和李商隐的人生际遇十分契合。

五十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本诗勾画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抒发了作者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却因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

五十七、这首诗境界壮阔,展现了一幅容纳明月、天山、边邑、幽闺的边塞风光图,赋予了明月以盛唐的雄浑,体现的是一种游侠豪情,读之不禁使人心胸一震。

五十八、月的时间意象

五十九、为了区别和对应太阳的名称,月亮古称太阴,是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尽管它的表面灰暗,但它仍是地球人仰望天空时除了太阳之外最为灿烂和熠熠生辉的天体了。月相的变化规律,给人类无限的启发、想象和神思,它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化,诸如语言、历法、艺术等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中国文学,几千年以前,明月就在它的源头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六十、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光绪 2年(1876)中举,随即被任命为清朝驻日使馆参赞,次年秋赴日本,开始长达十余年的外交官生涯,足迹遍及日本、新加坡、美国和英国。著有诗集《人境庐诗草》11卷,《日本杂事诗》 2卷,及《日本国志》40卷等。

六十一、明月的内涵美与人们审美取向的契合,形成人们理想的倾诉对象

六十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山。”(李白《关山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清冷苍茫的边塞风月图,诗人寄托天山明月、玉门长风这一景色,抒发戍边战士与家人无限的愁苦和凄凉,将战士的思乡、思亲融入这广阔苍茫的景色中,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让人们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埋怨之心和对孤苦的诉说,体会到诗人对战士的关心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六十三、演读李白的《古朗月行》,首先让孩子们读出月亮的可爱,读出诗的韵味;再读品悟,想象怎样通过表演读的形式来表现月亮的可爱。我让孩子们穿越时空,来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演一演李白的童年生活。

六十四、月首先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唱的。她朦胧美丽、静谧皎洁。晶莹澄澈的月光世界是美丽纯洁的象征。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立的审美意象而存在,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上洁白玉兔、美丽嫦娥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特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又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李白一生遍历祖国名山大川,最热爱自然,他常常用山水等各种自然意象来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境界。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新的生命,成为新的形象。明月,是经过李白的再创造,才变得格外富有诗意。对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诗人丰富的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因而给后人留下了一轮作者对其热情赞美、真心喜爱的自然月亮形象:“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莹”;“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在这些诗句中,作者总把月亮放到自然大家园里加以描绘,处处赋予月温馨胎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使月亮与舟、山花、山峰、绿水、海鸥、石等结缘,相辅相成,灵气贯通,共同创造美的境界,展示着一个又一个蔚然大观的自然景致。这些自然月亮意象不管是清新的,还是豪迈奔腾的,都是作者自己丰富情感的寄托。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充满了激情与追求。

六十五、原初同一。"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送人夜夜照船尾,今夕倍放清光妍。"。这表达了黄遵宪在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无意识支配下产生的对于月亮的原初的同一性体验。诗人置身太平洋上,适逢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一时间感到分外亲切,心中涌动着传统审美方式赋予他的那些生动感人的月亮原型,所以有"天边大月光团圆"和"今夕倍放清光妍"的特殊感受。天上的"月圆"与地上人的"团圆"之间的同一性关系,是中国文化传统模式规定的。诗人的望月之眼早已被灌注了这种中国文化传统内涵,相比而言,西方诗人则不会有这样的眼睛。于是,在中秋夜凝神望月的瞬间,他自然会无意识地"看见"格外光亮和浑圆的团圆之月。当然,这同时也与切身体验有关:在太平洋上看见的月亮确实比在内陆看见的显得更大更亮更圆。

六十六、……

六十七、“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官场失意的诗人,独自立于崖边,忆往昔峥嵘的岁月,都如春水般向东流去。举起酒杯,邀请那唯一不冷落自己的明月和杯中自己的影子,借酒浇愁,也因此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月的佳句。

六十八、《劳劳亭歌》同样也是借月亮时间意象以抒写自己的无限愁思: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诗人选择了秋月这个时间意象,把“悲哉秋之为气也”这种传统的悲秋主题加入月意象,甩“蔓草离离”“白杨悲风”“苦竹寒声”“独宿空帘”等一系列意象图景表现了作者像东流水一样不尽流淌的离情别绪。

六十九、“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取唤、玉纤横管,一声吹裂。谁做冰壶凉世界,问嫦娥、孤令有愁无?……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词人并没对月夜美景作详细的描写,而是借月亮的圆缺来烘托宴会的氛围,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其中的“问嫦娥”很值得回味,由自己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联想到亲友可能此时也在千里之外想念自己,可能头发都急白了吧!真是一语双关,含蓄隽永,耐人寻味!最后两句则写出了词人希望月亮长圆,人们常聚的美好祝愿,这与上述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十、“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一直以来,月就是人间各种情爱的最好寄托。“月上柳梢”的意境,“晓风残月”的低吟,“月照高楼”的孤寂――那一轮明月牵动了人间多少的情与爱!这里有缠绵悱恻的男女爱悦,有对家人的相思眷恋,有朋友间的殷殷祝福,更有高洁志士对社稷苍生的真切关怀……在月光的温抚下,任何人都还原出了人性的本真。李白同样是一个具有细腻情感的普通人,他虽然在诗中没有给后人留下关于他的动人爱情,但李白笔下的月亮却体现了一种极为高尚的情与爱――那就是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与对普通人民的关怀与同情!这从他笔下构建的情爱月意象中可窥见一斑:“谢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等诗句,写出了作者与朋友分别的无限大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等诗句,表达了作者这种对朋友的深深牵挂;“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等诗句,抒发了对朋友的的怀念之情;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等诗句则凸现了诗人的那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七十一、大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的诗,伴随着孩子们成长,带给了他们许多启发。因此,我在班上开了个小小诗坛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积累的唐诗。展示分四组:第一组要背得既快又对;第二组要背得既有节奏感,又有感情;第三组整体演读一首古诗;最后,全班展示根据古诗排练的课本剧。

七十二、中国人对月亮的称呼极多,这些称呼都是美称与雅号,从没有过恶意的调侃,这是因为月亮是人们理想的寄托之物,谁都不忍心去贬低它,哪怕这个人是个十恶不赦的罪犯,他对月亮照样心存美好,月亮可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大众情人,它可以根据观赏对象和年龄来变换自己的性别特征和审美趣味,以致男女老少都喜欢它。关于月亮的称呼,众说纷纭,我们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从明月的称呼中探索出人们对明月的感情因素,而诗歌中屡见不鲜的明月意象更是诗人对明月的无限向往。我们只举为大众所熟知的,月亮的别称有:银钩、玉钩、玉弓、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嫦娥、婵娟、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广寒、清虚、望舒等等,不一而足。但这些雅号无一不是人们对月亮充满了热切的爱,它是人们寄托美好的意象。

七十三、明月的内涵美与人生遭遇的映衬,形成人们借月抒怀的审美意象

七十四、另一方面,李白也赋予了明月以情思绵绵的万种风情:“自马金羁辽海东,罗帏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藉闺迟”;“日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风催寒梭响,月如霜闺悲”……这类诗歌在李白的写月诗中

七十五、同中见异。在下面的第四阶段里,诗人又从个人的亲身体验出发,由同而见异,清醒地意识到古今、中西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独有一客欹孤篷。此客出门今十载,月光渐照鬓毛改。观日曾到三神山,乘风竟渡大瀛海"。"岂知"一词,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体验的转折,预示着由"同"到"异"的心理转变。"三神山"本指传说中的渤海三座仙山蓬莱、方丈和瀛州,这里借指日本。而"大瀛海",来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人邹衍认为,中国居赤县神州,中国之外像赤县神州的州还有八个,合为九州,其外有小海环绕。被小海环绕的九州又可称为一州,像这样的大州也共有九个,外面有"大瀛海"环绕。"大瀛海"在这里借指黄遵宪正置身于其中的太平洋。诗人的思绪不禁转向自身。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与足不出"四海"的先辈不同,到过日本和美国,遭逢前所未有的全球性境遇,似乎身不由己地被抛入一个新奇的世界。这是幸运还是不幸?无论如何,诗人已注定了置身在一个全球性世界里,领受到全球性带来的个人命运变故。"大瀛海"一词的使用是一个富有意义的象征性事件,表明作为诗人的黄遵宪已经抛弃了古典"中国中心"的"天下"观,而接受了经过古代邹衍"九州"说过滤的现代全球意识。

七十六、参考文献

七十七、这是孩子眼里的月,它是可爱的!表演中有一些即兴生成的内容,灵动而有活力。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感受到诗的美好意境。

七十八、“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屈原《楚辞・天问》)(意思是:月亮具有什么特性,消亡了又再长起?那好处是什么,而抚育一个兔儿在怀里?)悲悯情怀如屈原者,月夜仰首,在天问中,他问明月,问玉兔,也问世人,问寄托在心中无限的希冀与念想。明月没有回答他,也正因为没有回答,明月在人们的心中具有了一份永恒的深沉美感。辛弃疾这人算是一个铁血男子,阳刚十足,可面对明月,终归也变得柔肠万分,在《木兰花慢》中有“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七十九、由同见异。然而,上述原初同一性体验却是短暂易逝的。在这古典性体验与全球性体验相转化的关口,它不可能持续长久。诗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已不再置身在中国大地,而是浪迹茫茫太平洋上。"一舟而外无寸地,上者青天下黑水",这样新异环境下的太平洋望月体验,对这位生长在中国大陆的诗人来说,是陌生、神秘并带着恐惧的。他的属于中国传统的望月无意识已在此悄然转换为新的全球性意识。黄遵宪发现:"登程见月四回明,归舟已历三千里"。过去在中国大陆时,在人工船上看月亮,四夜行走至多不过数百里而已。而现在在机械轮船上望月,却竟已行进"三千里"。行进的速度变了,人所跨越的实际空间及相应的心理时间就都同时发生了改变,从而对整个生存境遇产生了全新体验。

八十、“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事业的飞黄腾达,在诗人看来是何等的惬意!所有的豪情壮志意与天公势比高,而此时青天上的皓月,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快意。

八十一、“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诗人心中向往的恋人,她似月般朦胧。“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正是这似月的神秘,带来“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伤。

八十二、罗漫.神话・诗骚・文学史[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八十三、诗人的时间意识也出现了裂变。"泰西纪历二千年,只作寻常数圆缺"。"纪历二千年"是指公历纪年,当时实际只有1885年,这里举其成数。"泰西纪历"显然是与中国的阴历、夏历或农历迥然不同的别一种纪历方式,显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时间意识上的巨大差异。时间意识及相应的纪历方式不同,对月亮的感受也就有差异。黄遵宪意识到,月亮的阴晴圆缺只是对中国人具有特殊的团圆与分离意味,而在西方人那里则只不过是平常的阴晴圆缺而已,即使是对于中国人如此重要的中秋节,也只是寻常的宇宙运行而已。

八十四、为数不少。一个以飘逸风格著称的诗人,能够设身处地的以一个女子、战士的身份如此真切地描绘出人间最牵肠挂肚的思念,如果这个诗人他自己本身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对下层民众的关心,那么就不可能有这样情真意切的诗篇。

八十五、"举头只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嗟我身世犹转蓬,纵游所至如凿空,禹迹不到夏时变,我游所历殊未穷"。这里的"不同"、"各别"、"不到"、"变"、"未穷"等词语,鲜明地突出了"异"的存在和诗人对其的痛切体验。这里述说诗人的特殊的同中见异处境:我尽管沐浴在"故乡月"的同一性光辉中,但游踪所至却是大禹未曾到过的、不用夏历的地方,那是一个奇异的全球新世界。由此,诗人经受到古今、中西两种时空意识的冲突的煎熬,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异化"境遇。

八十六、师:诗人、明月、影子――说是三个人,其实是――(一个人)

八十七、明月的外在美与心灵需求的高度融合,形成人们诗意的寄托对象

八十八、丁帆,杨九俊.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一)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八十九、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令月曾经照古人。令人古人若流水j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九十、“撩乱旁愁听不进,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连连的征战,将士们早已饱尝了血雨腥风之味。而今迷失于烽火连天之夜,面对着空照长城的冷月,又怎能不埋怨这无休止的战争?而此时的月正是诗人内心埋怨之情的寄托。

九十一、再来看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这首明月之诗《月夜忆舍弟》,点名的不仅仅是秋思无限,更添国恨绵绵,与在《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颇具异曲同工之妙。古人说:“待到那烟花三月里,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旧历三月,人下扬州,看的不只是烟花烂漫,更重要的是要看扬州月,杜牧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之句,唐人徐凝更加钟情扬州月,他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歌使扬州名扬四海,明月美的力量在诗歌中得以展现,其张力如此巨大,历久弥新。在扬州城附近的瓜州,也记下了王安石的明月情怀,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尽了古今多少乡愁真味,如今读来仍不免感慨万千。以“梅妻鹤子”著称的林逋,也喜明月,他在《山园小梅》中写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明月心爱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再来看诗人李益笔下的明月,他写道:“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每读李益,总是伤。李益太孤绝了,明月只好化成一颗硕大的泪珠,祭奠他远去的背影,报答他平生的钟情与爱意。

九十二、[关键词]李白;月亮;意泉

九十三、“月出皎兮,皎人撩兮。”(民歌《月出》)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心中,月亮就是美政的象征。政治上的清廉,贤臣志士的任用,人民的安居乐业,是诗人也是所有德才兼备者所向往的。但那“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的太平盛世何时能到来。

九十四、月的边塞意象

九十五、古诗词作者寄情于“月”的原因探析

九十六、师:对啊,跟月亮喝酒。还有谁陪他啊?对影成三人?(影子)

九十七、感悟不同季节的月

九十八、李白的《静夜思》写的是床前的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写的是海上的月,王维的《山居秋暝》写的是松林间的月。唐朝的月亮,出入山川溪谷,游走湖畔江岸,皎洁白皙。

九十九、月是事业的象征,是有志之士内心的告白

一百、感悟不同地点的月

一百零一、月中既有昔日细腻恋情的再现,又有对恋人依依的思念和美丽的幽伤:

一百零二、在这首诗中,诗人因明月而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并在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体悟中,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是啊!既然人生苦短,韶光易逝,难以相伴永远的明月,就让月光长远照在自己当歌对酒及时行乐的金樽里面吧!这可说是诗人在对宇宙人生深沉思考之后的一种自我解脱。

一百零三、参考文献:

一百零四、浅窥古诗词作者的寄情于“月”

一百零五、礼记・乐记[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一百零六、教师补充拓展:李白原想在四十岁以前成名立业,但他得罪了朝廷权贵,空有才华,却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这便是李白的悲哀:悲而雄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

一百零七、月中既有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又有对事业飞跃的欢欣雀跃。

一百零八、分析古诗词作者寄情于“月”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为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地球与月亮的关系是除了太阳以外最密切的。月亮虽没有太阳那样的光辉,在照亮地球的同时给人以温暖,但日落后升起的一轮明月仍能照亮天穹,那如梦似烟般清幽的光照、阴晴圆缺的不同形态和同月照两地的特性都会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二是从文化渊源上看,在远古时代,我国民间早就流传着许多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关于月亮的传说,给月亮增添了许多神秘感。在我国民间一直就有赏月的传统习俗,赏月赋诗唱和更是文人雅士平日的交游活动之一,祭月、拜丹、赏月、吃月饼等成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情。三是因古诗词作者的人生阅历和当时的心境不同,所以赋予月亮这一意象非常丰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永恒;言志、向往、美政、恋人;孤芳、凄凉、悲惨、思念等等,借此表达诗人不同的情怀,抒发不同的情感,反映不同的审美意境。

一百零九、唐诗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她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月亮,更是一种背景,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也是一种审美意趣。如何引领孩子解读月亮意象,品味月光里诗人的心灵律动,解读诗人高尚而透明的情感呢?

一百一十、[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百一十一、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妇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百一十二、生3:我看像是王母娘娘瑶台上的镜子,飞到青云端上去了。要不,怎么会照出人的影子呢?

一百一十三、[作者简介]陈洪清,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湖南衡阳421008

一百一十四、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妇孺皆知的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天狗食月、玉兔捣药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记载了中国关于月亮的最早传说。由于月亮散发的清辉明洁清凉又能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感官体验,因此月亮常常被人寄予无限的想象。嫦娥奔月等关于月亮的传说和人们用肉眼所看到月亮还是有所区别的,但是人们以现实的月亮为基点,通过想象可以构建出符合自己内心精神需求的月亮来,人们时常能够抓住月亮呈现给他们的一些外在特征,人们再将人世的生活经验与哲学思考赋予亘古不变的月亮,给月亮既有区别又相同于自己星球的社会情态。

一百一十五、小时候,李白眼里的月亮是可爱的。那长大后,李白眼里的月亮又如何呢?

一百一十六、“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古乐府·子夜夏歌》)诗人乘着皎洁的月光,为自己的心上人采摘芙蓉,收攫莲子是何等的温馨。诗人就让这轮碧月作为他们爱情的见证。

一百一十七、“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与滚滚东流的长江和阴晴圆缺的月亮相比,人生是那么短暂。江月亘古,人生苦短,时过境迁,触景生情,诗人可以欣慰的是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无穷已。这就是作者的诗意人生和内心告白。

一百一十八、唐诗不仅魅力无穷,而且它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满悬疑、诱惑与神秘!于是,我让学生演读,了解唐诗背后的逸闻趣事。

一百一十九、月是思念的象征,是诗人亲情乡情的寄托

一百二十、全诗由56句组成,描写诗人的中秋望月体验。这56句可以说由五部分组成:1、第1至4句为开头,显示中国人原有的对于月亮的原初同一性体验;2、第5至20句描写诗人的原初同一性体验已发生巨大裂变:由同趋异;3、第21至34句表达出在差异中寻求再度同一性的渴望,即在"不同"中见"同";4、第35至49句透过个人身世而回复到对差异境遇的描写;5、第50至56句抒发内心的疑问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五部分依次显示出诗人的望月体验从原有的古典性体验向全球性体验的转变过程:同--异--同--异--同。这五阶段如果可以说得更具体些,就是:原初同一--由同见异--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异中求同。

一百二十一、生命有限,月光永恒。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月伤感生命的短暂与岁月的流逝。太阳的光辉使人想到朝气蓬勃的生命,而出现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候的月亮引起人们的则是对生命易逝时间难留的惆怅与伤感。不管一介平民还是帝王将相都摆脱不了生死循环的自然界限。那一轮苍茫明月,曾引发了无数文人对时间、生命、历史的深沉反思。情感丰富的李白同样如此。他笔下的月亮,探索宇宙人生,忆古怀史,显示了诗人深邃沉郁的一面。

一百二十二、我们研究明月在华夏诗歌中的美学特质时,重点不应该停留在明月这个审美意象上,尽管明月很美,但我们通过明月这种诗歌中包含的意象来指路,可以观照人情美和人性美。例如在研究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引起我们的美感时,重要的已不仅仅是研究大海、明月的本身特点,而是研究海上明月给相隔天涯的人们搭起思念和相互祝福的桥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相处两地、远隔天涯的人们,可以在明月高悬的地方相遇、相惜,以至相互拥抱。

一百二十三、演读《月下独酌》

一百二十四、在古人眼中,月亮是怎样的?我引领孩子们一起品读古人眼里不同的月亮。

一百二十五、课件出示《月下独酌》。两个学生一起读,要求做到了一字不差,有节奏感。

一百二十六、明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长卷里屡屡出现,且历久弥新,它包含着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真正能够传世的文学往往是那些能够安慰内心孤独和抚平灵魂创伤的作品,而明月恰恰通过文学,尤其是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给人们以美好的梦想和远方的希冀,透过明月这一审美意象并挖掘出它内在的特征,让心灵的感触引发出读者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对深层次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百二十七、月是孤芳的象征,是诗人内心孤寂的表达。

一百二十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李白笔下,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诗句不仅表现出两人都有如明月般纯洁、光明的心灵,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表达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也给了他以温暖、同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李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歌,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长相思》);“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等。

一百二十九、王光明.读古代文论札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

一百三十、明月外表美意十足外,它的内涵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特殊的感情和意义,使其具有丰富的内在美和意蕴美,并长期地成为人们表达人生际遇的特定对象。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其意思和感性相对,而明月常常是感性和理想的相互糅合,更多时候更倾向于感性,以致明月在诗歌中承载的意蕴在别具一格之外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感受。

一百三十一、关于嫦娥,《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张衡《灵宪》云:“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明月和嫦娥交接,凄惶而惆怅是神话传说中嫦娥意象的主要内涵,后代人们总是借嫦娥的故事来表达一种凄楚彷徨的心境,也曾这样借助嫦娥感慨内心,如《蝶恋花・答李淑一》中的“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面对明月,想起嫦娥,万千别恨,都融入月夜,都在嫦娥的无限悲痛中了。我们谈论的是诗歌,这是词,不作更多的探讨,但其中明月意象之寄托之深,不言而喻。

一百三十二、中国人的全球性体验在其发生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正是凝聚在月亮形象上的传统审美方式在全球性进程冲击下的被迫变形、肢解或转型状况。置身在新的"地球"视野中的黄遵宪,对月亮产生了与古人和自己此前的体验颇为不同的新体验。光绪11年 8月(1885年 9月),他由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任上请假回国,正值旧历八月十五之夜,轮船航行在茫茫太平洋上。诗人仰望明月,思乡情浓,不知哪位西方游客唱着异国歌曲,于是感慨颇多,做成这首诗。全诗如下:

一百三十三、诗中瑰宝,咏月撷趣

一百三十四、“三十功名尘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诗人眼睁睁地看着半壁江山的沦陷,但壮志难酬,三十年的奋勇杀敌,又岂是为了争取那如尘似土的功名?“西湖梦柳浪闻莺”却不见八千里路芳草鲜花,遥遥万里的报国路,却只有月和云相伴,诗人此时的感慨又岂是一个“愁”字了得?

一百三十五、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文 寄情于月

一百三十六、[关键词] 望月;全球性;体验;地面;同与异;返回

一百三十七、黄遵宪的《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1885),正表达了他对处于新的全球性境遇中的中国个人的独特体验。"月亮"历来是中国古典诗歌反复吟咏的一个意味深厚的原型性形象,相应地,"望月"或"赏月"也是其历史悠久的主题之一。例如,"举头望明月"(李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海上生明月"(张九龄)、"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等等。月亮是如此经常地出现并显示出抒情上的重要性,以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基本标志性形象和主题之一 。这种月亮形象往往与中国古典宇宙观形成密切的联系,这种宇宙观相信中国就是世界(天下)的中央。诗人对月亮的体验,如果被一直包容在中国古典宇宙模式的框架内,那表明世界还是原有的"中国中心"幻觉主导的世界;而一旦这种体验出现重大变异,那么,原有的宇宙模式就面临分裂的危机了。月亮形象的变异,尤其能显示中国在由古典性步入全球性的过程中的内在冲突状况。

一百三十八、无论是何种月,她都是美丽的,因为她承载着作者的欢乐与忧伤,徘徊与期待;月又是神秘的,要想揭开它的面纱,还得由师生结合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通过和文本对话来仔细揣摩。当教师和学生对作者的寄情于“月”产生了个性化的共鸣时,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在此也就实现了。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qq空间优质说说,qq 美文
    下一篇:qq个性签名情侣专用,qq个性签名情侣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