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谢灵运最著名的诗句,谢灵运的诗

作者: 提花小将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4日

谢灵运最著名的诗句

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二、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三、《望岳》蕴含着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诗圣”杜甫年轻时期所具有的壮阔胸襟。

四、“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五、谢灵运一生的著述多达21种(吕慧鹃等,1986:124),除去有关佛教的作品,在他去世后结集出版的至少有10多种,其中不少长达数十卷甚至上百卷,可惜多数都已失传。侥幸流传至今的只有诗90余首,文4卷、《大般涅涅经》的译文及散见于其他佛教述著中的《十四音训叙》。国内研究谢灵运的学者多侧重于分析其诗文,对他的佛经翻译很少论及;研究其《十四音训叙》的人更属凤毛麟角。在慧皎(497-554)所著的《高僧传》“支那著述”中,《十四音训叙》的著作权甚至被归在慧睿名下(梁启超,2001:364),非常令人遗憾。笔者不揣鄙陋撰写此文,愿之能成为引玉之砖,使学界重新认识、评价谢灵运在佛经翻译上取得的成就。

六、一引言

七、可惜的是《十四音训叙》早已佚失,今天可知的内容主要来自日本天台宗僧人安然(BulkwangFo-Kuang,841?-?)转引中国唐代僧人慧均所著《大乘四论玄义记》编纂而成的《悉昙藏》和《悉昙十二例》。安然的两本书抄录了谢灵运原著中的许多段落。《悉昙藏》卷一有录:“宋国谢灵运云:胡书者梵书,道俗共用之也”,此处将胡书、梵书并举,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西域及印度语言文字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另外,该卷还引用了谢灵运写的“若知二国语,又知二国语中之意,然后可得翻译此意”,这实际上表达了谢灵运对翻译的认识。此外,谢灵运在《十四音训叙》中还提到:“胡字一音不得成语。既不成语,不得为物名”,这反映了谢灵运对胡语、梵语语言结构和拼写方法的认识。在《悉昙藏》卷五中还可以发现灵运对梵语辅音元音拼合的理解,他以为字本“牵此就彼,反语成字”,甚至还以舌、唇作为基准,对梵语发音器官做了解释“其三十四字中,二十五字声从内出,转至唇外”,这与现代所说的梵语发音部位依次为喉、腭、顶、齿、唇是比较切合的。谢灵运所著的《十四音训叙》条例梵汉,对于当时的译注、读经裨益匪浅,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梵汉对照佛经名词汇编。

八、感情朗读和背诵

九、‘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一十、南北朝时的皇室和士族多信仰佛教,因此这一时期有大量佛经译出。刘宋王朝执政的60年(420-479),是佛典翻译数量最大的时期。据李学勤主编的《中华文化通志・历代文化沿革典〈魏晋南北朝文化志〉》记载,当时共有译者22人,译出佛籍(包括失译)465部、717卷(1998:123)。生活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的谢灵运,在佛学方面也有著述。他曾撰《辩宗论》,借此阐发道生顿悟之意,探求修学成佛之道。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596-667)所撰《广弘明集》卷第十八提及“宋谢灵运与诸道人辩宗论(并书)”,就是指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撰写《辩宗论》一事。谢灵运又尝注《金刚般若经》,还与南朝宋僧慧观、慧严等修改、润色《大般涅经》。《大涅经》最初传至建业时,由于品数疏简,文义艰深,初学者无法深入,谢灵运见此便与慧严、慧观等人重新编订了《大涅经》,成果是《南本涅经》,它为“一阐提(icchantika)亦可成佛”的思想提出经证,一时掀起研究热潮,使涅涅之学、顿悟之说弘布四方(王辉斌,2006:48)。

一十一、最能体现“望”的是“决眦”的“眦”字

一十二、师:你说他们俩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为什么?

一十三、提及谢灵运(385-433),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他那些世称“谢灵运体”的山水诗。这些诗寓理于情,寓情入景,其绚丽的意境、精美的辞藻一直备受推崇,像“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诗行已成千古名句。但谢灵运的才能还不仅于此。他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除了工诗文之外,尚能书画,既通史学,又熟精佛老,对佛经翻译也饶有贡献。但作为一代文宗,他主要以其诗文著称于当时和后世,他在佛经翻译方面的成就往往为其诗文上的盛名所掩,甚至在翻译被轻视的时代,“不少文史家对谢灵运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大诗人而兼翻译家这一点都置之不理”(钱钟书语)。鉴于此,本文试对其从事佛经翻译的缘起、历史背景和主要译作进行阐述分析,以补前人遗珠之憾。

一十四、三谢灵运译佛经的历史背景

一十五、接着,既是《望岳》,表明还有一个人的角度,故要落实到“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阴阳割昏晓的山上,山一旦高,便雾气绰绰,小土丘没有。而山雾气绰绰地被笼罩着,则又增加了很多的神秘,也增加了很多的姿态。所以诗人望着这座山的时候,这种云笼雾绕的姿态使他内心中产生一种波澜。所谓“生层云”,看似是他内心“生层云”,实际上指山上层层叠叠的云激荡着我的心胸,让我的心潮澎湃不已。

一十六、望着伟大的山岳——东岳泰山

一十七、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

一十八、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十九、【原文】

二十、最终表现了诗人的志向、诗人的人格

二十一、接着,我们来看这首诗:“岱宗夫如何”,是个问句,“岱宗”就是泰山,此一词出现得比较早,在《尚书·尧典》里面就出现了。“宗”字应该是用来强调泰山的尊贵,亦即是说它是一座文化山,它与宗教有关系。用“岱宗”说泰山,是代表一种尊崇的意思。

二十二、师: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就在临别刻又出现了一幕让人感动的场面,什么场面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则古诗《赠汪伦》。

二十三、汪伦却笑着说:“

二十四、登池上楼

二十五、3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什么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小组讨论讨论)

二十六、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了这是一首描写朋友之间告别场面的诗,我想问问同学们

二十七、【题解】

二十八、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二十九、五结语

三十、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三十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十二、“造化钟神秀”,“造化”,就是天地伟力、创生伟力,宇宙间鸿蒙创生一切的伟大力量。且用了一个“钟”字,我们今天还在用钟情、钟意、一见钟情,“钟”表示集中。伟大的造化把所有的神采秀毓,把这些精彩的东西、精灵性的东西全部集中在造这座山上。这里把天地拟人化了,也可以说泰山是造化集中精力的一个作品,而不是一个造化的草稿。

三十三、徇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

三十四、东岳泰山,它属于“四岳”,也可以说“五岳”之一,而“四岳”这个词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若大胆地说,应在西周时期就有。而“岳”这个字,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中,山岳是可以通天的,即顺着山可以离天近。而我们说到“望岳”这个“岳”,就指的是东岳泰山,这座山与其他几座山岳相比,越发出名,越发的具有文化色彩。在《孟子》里面有一句话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许多事与孔子一联系,其文化意味就更浓厚了。而杜甫这个人也是以儒家思想为立身宗旨的。所以这就是“望岳”这两个字所包含的`一些东西。看文章应该先看题目,就像看人应先看眉目一样。

三十五、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三十六、望岳

三十七、句式训练

三十八、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

三十九、“割”这个字并不难,但是放在这儿特别带有力气

四十、1那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理解古诗每句话的意思的?(生发散连词解句法)是理解古诗句意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方法。就请同学们按照你们总结出的连词解句法自学诗意,可以结合书后注释,小组学习。

四十一、师:这首诗有没有生字?(没有)这四句话好不好理解?(好理解)

四十二、师:不仅关联词语能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其实不同的句式对句子也同样可以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不信,你把这句诗的意思变成感叹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形式再宋体会体会?

四十三、扩展学习

四十四、体会踏歌

四十五、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

四十六、师:2熟读成诵,哪位同学可以背诵。

四十七、师;2他俩之间的情谊这么深厚,你觉得在解释这两行诗的时候,用上哪些关联词语能恰当地表达出他们之间深厚情谊呢?老师给你提供几个关联词语,(课件)

四十八、师: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可汪伦对李白却与众不同,他们是什么方式一齐说(板书:踏歌相送)。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体会一下?老师放段音乐,谁愿意到前面来踏歌。其他同学看他做得对不对。(放音乐请同学踏节拍)。还想试一首吗?全班同学在座位上踏歌。(一首是找朋友、一首送别)

四十九、此篇为一首五言诗。作于宋景元年(423)永嘉(今浙江温州)太守任上。本篇写久病初起时登楼所见,同时也表现了不得志的感伤情绪。

五十、师:今天汤老师又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既然是朋友,

五十一、师:是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诵到---—(生接)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放课件)

五十二、谢灵运在佛经翻译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改治”《大般涅

五十三、故事:安徽泾县农民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

五十四、师:谁愿意汇报你们组的学习成果?(生汇报诗意)

五十五、这首诗《望岳》是杜甫早年的作品。我们先来谈谈这“望岳”两个字的意思。所谓“望岳”,就是站在地面上,从下面仰望泰山。在古代的祭祀中,有一种祭祀就叫“望”。这个祭祀也是望大山,古人祭祀山不一定到山上去,在离山很遥远的地方望着山,来举行祭祀仪式,这就叫“望”。当然杜甫用“望岳”这个词的时候,是不是“无一字无来历”,强调的是古代的宗教的特点,倒不必过分追究。总而言之,“望岳”即是望着伟大的山岳——东岳泰山。

五十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五十七、谢灵运(385—433),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县)。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出身江南大族,祖父谢玄为东晋名将。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公;小名客儿,故又称谢客。他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在政治上,谢灵运屡有沉浮,因此“常怀愤愤”,遂寄情山水,开创了山水诗派。山水诗描写景物细致入微,语气精雕细琢,为当时诗坛带来新鲜气息。故艺术上,他开辟了南朝诗歌崇尚声色的新局面。“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篇》)。极大改变了东晋以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之诗风,使人耳目一新。但“山水不足以娱其情,名理不足以解其忧”。又见其诗之缺憾。且其诗中玄言佛理令人费解,与景物描写不甚和谐。因此,名句虽不少,佳篇却难觅。

五十八、课前交流:

五十九、下面,“阴阳割昏晓”,泰山高耸,向阳为阳,背阴为阴,但绝不会说这个山像一面屏风,南面是阳,北面是阴,而是沟壑纵横,时阴时阳,忽明忽暗,变化万千。泰山,作为“造化钟神秀”的一个结果,它代表了天地世界的基本特征,到处是阴阳变化。其后一句,在用词上用了一个“割”字,假如换一个字,阴阳分昏晓、阴阳别昏晓,这都不行,力气太轻。而“割”则不同,首先阴阳是整齐的,且这个阴阳又是有力量的,所以应该说“割”这个字并不难,但是放在这儿特别带有力气,这就是杜甫锤炼字的体现。

六十、“决眦入归鸟”,“归鸟”,小鸟归山,泰山则可以说是万物的归宿,其中包括鸟。而最能体现“望”的是“决眦”的“眦”字,所谓睚眦必报,“眦”就是眼眶、眼角,“决眦”就是瞪大了眼睛看、看山。我们一个人的眼界是有限的,看这座伟大的山不够,得睁大眼睛,所以这个“决眦”就把诗人在下面望山,如同扫描一般不断地望的情态写出来了。但是,仍有他看不到的,即没有在正面看到的,一只飞鸟不经意间划过雾山、消失不见了。所以这两句,尤其是这个“决眦入归鸟”,把这个“望”字传神地写出来了。

六十一、笔者认为谢灵运(385-433)翻译佛经与其不羁的性格和多蹇的仕途是密切关联的。谢灵运为晋朝名门之后,约在18岁时承袭了康乐公的封爵,接着先后担任过员外散骑侍郎、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和抚军将军刘毅(?-412)的记室参军。411年他随刘毅前往江陵。同年9月,庶族出生的刘裕(363-422)起兵袭击刘毅,刘毅兵败自杀。夺取了政权的刘裕起用谢灵运为太尉参军,后改任其为秘书丞,但不久又将其免职。420年刘裕通过“禅让”正式称帝,谢灵运投到其次子庐陵王义真门下,与之相处甚欢。可惜好景不长,422年5月,刘裕驾崩,朝政大权旁落,谢灵运被外放为永嘉太守,从此仕途上一蹶不振。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下诏征谢灵运为秘书监,又迁侍中,任务是整理内府藏书,“补足遗阙”,以及撰写《晋书》。但他“粗立条疏,书竟不就”(《宋书・本传》),不过《隋书・经籍志》则记载他撰有《晋书》36卷,故所谓“不就”也许是未竟全功之意。谢灵运任侍中期间,常常称疾不朝,并且“驱课公役,无复期度。出郭 -……经旬不归,既无表闻,又不请急”(《宋书・本传》),宋文帝对此十分不悦,谢灵运被迫上表辞官,重回始宁。在始宁,谢灵运仍常带领大批门人游览登临,结果先遭御史中丞傅隆参奏而免官(元嘉五年即428年),不到三年又遭会稽太守孟颉以蓄意谋反之罪弹劾。谢灵运上表自辩,宋文帝(407-453)对此事悬而不问,却把谢灵运留在建康大约半年多时间。在此期间,谢灵运编定了64583卷的“四部书”目录,还与名僧慧严(363-443)、慧观一道润色了《大般涅经》(Mahāparinirvāna-sūtra)的文字。同年年底,宋文帝将谢灵运发赴外任,委派他为临川(今江西临川)内史。元嘉九年(432年),谢灵运再度遭人弹劾,最后以谋反罪见诛于广州,享年49岁(吕慧鹃等,1986:430-443)。

六十二、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忧伤还是轻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接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汪伦还有很多话想对李白说,

六十三、师:1这比桃花潭水还深厚的友谊你能读出来吗?读全诗。

六十四、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六十五、自学古诗

六十六、《十四音训叙》的撰写则与《大般涅经》有关。“十四音说”的起源在印度,后传入中亚,约在公元四五世纪解释“十四音说”的梵文语法著作《文海》(Kātantra)就已经在中国的新疆地区广泛流行。谢灵运对“十四音”的理解,主要来自《大般涅经》和乌衣寺的慧睿(355-439)。记载他撰写《十四音训叙》的梁慧皎的《高僧传》卷七《慧睿传》有录:“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乃咨(慧)睿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于是著《十四音训叙》,条列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焉。”这段记载表明,谢灵运撰《十四音训叙》是在向慧睿讨教“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之后,慧睿精通梵语,谢灵运向其请教,因而对 -中诸多梵语的读音、意义多能融会贯通。《慧睿传》里所说的“经中诸字”的“经”,指的是《大般涅里经》。经中的《文字品》一节,就是讲梵文文字和语音的。南本中卷八中的《文字品》,一开端就提到了“十四音”,并且以“十四音”作为“字本”,谢灵运这本书因此而得名。

六十七、谢灵运在佛经翻译上的成就久为其诗文上的盛名所掩,本文从追溯其从事佛经翻译的缘起入手,分析了谢灵运从事佛经翻译的历史背景,也阐明了他在这方面的主要成就。

六十八、四谢灵运在佛经翻译上的主要成就

六十九、生:大朋友好。

七十、我有个提议,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你们比我小我叫你们(小朋友),我比你们大,你们叫我-—(生接大朋友。)

七十一、二谢灵运译佛经的缘起

七十二、“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七十三、师:3你说说用上关联词语好,还是不用好?为什么?

七十四、用“岱宗”说泰山,是代表一种尊崇的意思

七十五、师: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关怀、互相理解的。今天汤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不是别人,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是谁呢?别着急,先来猜猜看他生活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很有习·华的大诗人,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如学生回答出李白,教师接:看来李白醉酒诗百篇的佳话是人人皆知。)流传至今的诗作有990多篇。号称诗仙。(李白)对了,就是李白,关于李白的生平,我想同学们都不陌生,李白与朋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七十六、2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的别?你们是怎么告别的?(生发散)

七十七、谢灵运为豪门之后。他的曾叔祖谢安(320-385)曾在桓温(312-373)死后把持朝廷大权,祖父谢玄(343-388)则曾是淝水之战的前敌指挥,那时宋武帝刘裕还只是谢玄部众中的下级军官。刘裕称帝后,谢灵运反倒要屈身侍奉他,从往昔的门第和身份看是一种耻辱。而且谢灵运还给刘裕的政敌刘毅当过参军,谢灵运与刘裕不睦也在所难免。在此后的帝位争夺中,与谢灵运交好的卢陵王刘义真也送了性命,这更增强了谢灵运对政事的不满。谢灵运处在重重矛盾之中,无论是在朝廷供职还是回乡闲居,都无法找到安心安身的所在,正可谓“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邓魁英等,1981:327)。他的'诗行不时流露出他内心的烦乱和对解脱的向往。在这种心境下,谢灵运借研究佛老、寻求心灵慰藉,也是人之常情。

七十八、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嶔。

七十九、“齐鲁青未了”,从地理上讲,西周分封建国,泰山以北建齐国,即姜太公的国家;泰山以南建鲁国,即周公的国家,当然周公没有亲自去,而是让他儿子去食封。所以泰山既连接着齐鲁,又隔绝着齐鲁。因而这里的“齐鲁青未了”,从字面上讲,指泰山绵延盘踞在齐鲁大地上,齐鲁大地都是苍苍一片。这种解释可以,还有一种解释则是泰山高耸,它的山上所映现出来的绿色,映照在齐鲁大地上,使整个齐鲁大地用不完,故而“齐鲁青未了”,所以“未了”一词表现出一个高大的山川的青色映照在大地上,使都使不完。

八十、师:1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一下,千尺是多少米,学过数学吧算一算,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这是一种夸张写法,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很深厚。)[板书:情谊深厚]

八十一、而这就是具体写这个山的内容,至于这山的高度,具体的情形,那是散文化的描写,诗只把它的精神写出来了,表现出泰山是天地钟情的造物,又代表着天地的精神。这是客观描写,把山整个的神采、精神,把天地之间伟大事物的基本精气神告诉大家。

八十二、《大般涅经》是印度佛教的经典之一,最初由法显与佛陀跋陀罗(359-429)于东晋义熙十三年(417)译出,仅初分,定名为《大般泥洹经》,6卷。大体同时,昙无谶(385-433)于北凉(397或401-439)玄始三年(414年)至玄始十年(421年)在凉州译出该经的全本(欠荼毗分),定名为《大般涅经》,40卷,世称大本《涅》。大本《涅》于宋元嘉年中(424-443)传到南方。据李学勤主编的《中华文化通志・历代文化沿革典〈佛教志〉》记载,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后来依照6卷本《泥洹》对北本《涅》重新核定并增加品目,删定为36卷本,仍叫《大般涅经》,世称南本,卷首标明:“谢灵运再治”(1998:77)。据《高僧传》“释慧严传”说:“大般涅经初至宋土,文言致善而品数疏简,初学难以厝怀,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依泥洹本加之品目,文有过度,颇亦治改,始有数本流行。”又据唐释元康《肇论疏》卷上序里说:“谢灵运文章秀发,超迈古今。如涅元来质朴,本言‘手把脚踏,得到彼岸’,谢公改云:‘运手动足,截流而度’。”这一改,的确胜于原译(马祖毅,2001:48)。

八十三、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八十四、导入新课

八十五、经》和撰写《十四音训叙》。

八十六、师:通过尝试,我们都理解了踏歌,刚才我们先唱的是找朋友后唱的是送别,这两首诗虽然都有送别的意味,但情感不同,节拍与声调也不同。前首轻快高昂、后首比较哀婉忧

八十七、谢灵运一生经历了东晋(316-420)和南朝的刘宋(420-479)这两个朝代。魏晋社会政治斗争纷繁复杂,文人们为了避祸保身,只得不问政事高谈玄学。西晋中期以后,原本热衷于玄学的清谈文士接受了佛教般若思想。到东晋初,兼融佛教、玄学思想的般若学广受推崇,信奉佛教的士族与僧人往来频繁,有的士族甚至世代奉佛,显赫一时的谢家便是一例。《晋书・谢安传》和《世说新语》里的“赏誉篇”都记载:谢灵运的曾叔祖、东晋大臣谢安未入仕之前,一直“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沙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对此李学勤主编的《中华文化通志・历代文化沿革典〈魏晋南北朝文化志〉》亦有论述(1998:88)。谢灵运自己也奉佛甚虔,与僧人往来密切。义熙年间,他还到庐山参拜当时译界名贤慧远(334-416)。史载谢灵运虽“负才傲俗 ,少有推崇”,但对慧远“肃然心服”,还曾为慧远著《佛影铭》,在慧远死后他又作《庐山慧远法师诔》以示悼念,还撰写了碑文(林煌天,1997:776)。此外,谢灵运与龙光寺“涅圣”竺道生(355-434)的交游情况虽不可考,但他对道生所主张的顿悟义理非常佩服,二人或许在建康和永嘉见过面。只要翻阅谢灵运的山水诗,就能发现其中包含了不少佛教典故和佛教旨趣,体现出佛教对谢灵运的深刻影响。

八十八、4假如你是汪伦,想想此刻,你会对李白唱些什么?(生想象)

八十九、师:人们都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如果此刻你是诗人李白,站在船头,面对踏歌相送的汪伦,

九十、师:上课,小朋友们好。

九十一、我想请教大家,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

九十二、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九十三、5你会对汪伦说些什么?(生想象)

九十四、师:什么场面这样让人感动呢?一起看诗文。(引导出声读三遍。)

九十五、师:不管是关联词语还是变换句式都是我们理解句子意思的好方法,今后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阅读中去。

九十六、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沈。

九十七、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九十八、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九十九、谢灵运与佛经翻译

一百、“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一百零一、《望岳》名家讲解

谢灵运的诗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上一篇:阳羡书生的人生哲理精拣,阳羡书生
    下一篇:描写黄河的名言,关于黄河的格言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i29.com

    All right reserved. 提花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15008254号-9

    返回顶部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