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全
绝句杜甫十篇,绝句
绝句杜甫十篇
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是杜甫在听闻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前两句诗人对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后两句诗人因见吴船而想念故乡。
二、师:诗中哪些诗句对应了题目中的“夜”?
三、教学目标
四、《绝句》感情含蓄,《望岳》感情直白。
五、旅に病んで 梦は枯野を かけめぐる/卧病天涯人事绝,梦魂长绕枯野枝。据说这是芭蕉的绝笔,流露了客中沾疾自知不起的绝望心情。老病随身,凄楚孤独,梦魂无处可托,只能在荒郊绕枯树野枝,异乡寒夜凄凉的心情跃然之上。杜甫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江汉》)诗人说自己流落异乡,就好像一片浮云在遥远的天边飘荡,寂寞中只有孤月作伴,共度漫漫长夜的片云和孤月。芭蕉和杜甫的晚年情境何其相似!
六、教师将学生分组,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这两幅画面。
七、学生讨论。
八、过程与方法目标
九、生1:阅读诗作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其次要朗读诗作,发挥想象,通过意象走进诗句描写的世界。
一十、教后反思
一十一、“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②③段分两点加以说明。
一十二、师:很好,茫茫天地间,那只在飞翔的沙鸥似乎就是杜甫自身的写照,诗人将自乘的孤舟比做一只空中飞翔的鸟。用天地之大反衬沙鸥之小,借以描绘自己的孤单失意,真是含蓄婉至,饶有余味。清人黄生说:“一沙鸥何其妙!天地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作者吞声,读者失笑。”
一十三、教师归纳:杜甫诗有“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指意境雄浑开阔,感情深沉悲凉。“顿挫”,主要指诗歌情感表达的波澜起伏,反复低回。《旅夜书怀》这首五言律诗,内容上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无奈漂泊流浪的孤寂悲苦和愤慨之情。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一十四、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
一十五、花开如此寂寞
一十六、另外,“无赖”一词也被杜甫用得较为经典。这个词的本意是奸诈,强横。这方面的意义在杜诗中有所涉及,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其一“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这里的无赖就是强横无理,烦扰多事的意思。但是,它更多的被杜甫用于亲友表达感情和描绘自然风光的场合里。例如,《寄从孙崇简》“牧竖樵童亦无赖,莫令斩断青云梯”、《闻斛斯六官未归》“老罢休无赖,归来省醉眠”等等。在这些诗句中,杜甫所要表达的就是在责怪处流露亲昵之情。而在描绘自然风光的诗句中,《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就给出了很好的说明。
一十七、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十八、联系旧知导入
一十九、古池や蛙飞びこむ水の音/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声响。
二十、生2:星空低垂,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二十一、除了使用俗语之外,杜甫还非常善于在诗中使用古谣谚,特别是汉代歌谣。“以古谣谚――尤其是汉代歌谣入诗,无形中便赋予了杜诗一种古朴而亲切的神韵,而且,也使之具有了深厚的社会历史意识。” [2]
二十二、芭蕉开创的“蕉风俳偕”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芭蕉借助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创立了“造化随顺”、“风雅之诚”等俳谐理念,将俳句改造成了与汉诗、和歌相媲美的风雅的诗文学,芭蕉的作品既保留了俳句的俳谐性,又具备了诗歌的高雅性,成为雅俗共赏的诗文学。
二十三、交流讨论
二十四、师:“书怀”表明什么?
二十五、“兔丝附女萝,引蔓故不长”(《新婚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示从孙济》)……这些诗句都含有民谣的韵味。民谣的化用,使本来深奥的哲理浅显化,更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情感的表达更为恰当妥帖,更为打动人心。
二十六、师: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首诗写的是旅途夜间所见之景,并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作。那么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想要抒发怎样的情怀呢?
二十七、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二十八、杜诗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喜欢佳句,十分注意诗句的锤炼,正是这种自觉地追求,使他在诗歌语言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是杜甫诗歌语言精确、凝练的最主要原因。
二十九、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三十、765年春夏之交,杜甫出蜀后经忠州抵云安,因病滞留到第二年(766)春天,移家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直到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东下,共住了一年零九个多月。先后换过四个住处:先住在赤甲,后在西阁寄居近一年,又搬到西,买了四十亩柑园,并受夔州都督柏茂琳委托,代管一百倾公田,以解决一家生计问题,最后搬到东屯。夔州是形胜之地,但比较荒凉叉不甚开化,风俗落后,生活很苦。这时巴蜀地区也陷入了战乱之中,杜甫离开草堂后的同年九月,仆固怀恩诱吐蕃、回纥、土谷浑等大肆人寇,长安险些再度陷落。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
三十一、夔州诗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运用七律表现抽象的评论和回忆中的印象。以《诸将五首》为代表的组诗,将古诗长于选择典型事例,叙述自由的特点运用在讲究对仗的七律之中。通过变化奠测的句式,使原来只适于抒情写景应酬的七律发挥出叙事议论的最大潜力。陈廷敬曰:“五首合而观之,‘汉朝陵墓’、‘韩公三城’、‘洛阳宫殿’、‘扶桑铜柱’、‘锦江春色’皆从地名叙起;分而观之,一、二章言吐蕃、回纥、其事对,其诗章,句法亦相似;三、四章言河北、广南,其事对,其诗章,句法又相似;末则收到蜀中,另为一体。杜诗无论其他,即如此类,亦可想见当日炉锤之法,所谓‘晚节渐于诗律细’也。”“五首纯以议论为叙事,箭谟壮彩,与日月争光。”以《秋兴八首》为代表的组诗,将许多典故和故事化为一个个美丽的画面或片断的印象,在不连贯的组合中,描绘出长安昔日的繁华利今日的冷落。浮想联翩,如梦似幻。在诗中,循环往复的意绪和意象是破败的现实(夔州)、辉煌的被梦幻美化了的过去(长安)、对未来不测命运的忧患,这三种意绪相互交织,弥漫笼罩了八首诗的各个部分。叶嘉莹先生把这种意绪称为“意象化之感情”,它“已经不再被现实的一事一物所局限”。“乃是把一切事物都加以综合酝酿后的一种艺术化了的情意”。正如《秋兴》这个名字所表明的,杜甫在创作这组诗时,其动力在于情感、思想、梦想的感发、兴起,而这些诗在面对读者时,也一样是对读者情感、想象、联想、心理渴求的感发和兴起。《秋兴》一开始就写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既是写眼前之景。更是写时代大乱之景,在这种对时代灾难的描写中。已经暗含着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在这里,露水晶莹透明如同玉质,而枫叶和的红黄之色也是热烈灿烂的,这些东西都可能唤起诗人及读者所有温馨想象和情感。但鲜艳之枫却被无情的秋“凋伤”了,而灿烂的绽开的却是如泪的花朵,这种意象出现了:“孤舟一系故园心”,但马上又淹没在现实凛冽的秋风中:“白帝城高急暮砧”。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对梦想的描摹,在第五首、第六首中达到了高潮,情绪由开始的低沉、抑郁、滞重,一度变为热烈、浪漫、高亢,色彩则由暗淡、班驳变为华丽、辉煌,在第五首中,诗人这样描写皇宫和上朝的景象:“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前四句,诗人借用神话传说,极写长安皇宫的巍峨壮丽,烘托儒家理想在现世中的模板——玄宗开元盛世的神圣、美好。“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种云开日出、普照大地的幸福感、迷醉感四处弥漫。但这种辉煌也是很短暂的,在第六首,辉煌中也出现了危机:“芙蓉小苑人边愁”,虽然“珠帘锈柱围黄鹤,锦缆牙樯起白鸥”,但已有一种人生如烟、繁华似梦的深刻的人生虚幻感在内了。因此第五、第六首诗的最后两句,几乎不约而同地从梦想的迷幻中跌落到悲惨冷清的现实:“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这样再到第七首时,已是“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红’与‘黑’是两种强烈的颜色,表示一种过分成熟的感觉而有接近腐烂的一种倾向””,露水依然晶莹可爱却已变“冷”,红莲美丽妩媚却早已坠落在萧瑟秋风中,一个无可挽回的衰败的末世到来了,这样一个时代里,精神依然属于上一个时代的诗人预感到了入骨的冷落、凄凉:“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但诗人的理想是如此的有力,严酷的现实没有能够打断他那已经蓬勃如青草似的梦想的生长。于是,在第八首诗中,诗人写出了更灿烂的梦境,更迷人的乐章:
三十二、“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是杜甫《哀江头》诗中的末两句。关于“欲往城南望城北”的解释,虽然历来说法很不一致,但是对于把握杜甫之“哀”至关重要。诗题作《哀江头》,“哀”字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自然也是解决上述纷争的钥匙。从杜诗的行文来看,他“潜行到曲江”,一为“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而“哭”,离黍之感倍增哀情,二为“苑中万物生颜色”“同辇随君侍君侧”的“昭阳殿里第一人”而“忆”,赏心乐事再倍增其哀,三为“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而“泪”,生死别离加倍增其哀,最后为“欲往城南望城北”而“感”,触景生情则更哀。诗的末两句互为因果,将造成“黄昏胡骑尘满城”的结果放在前面,最后指出造成这种结果之原因是唐玄宗“欲往城南望城北”,形象地、艺术地、真实地再现了唐玄宗在天宝末年先是穷奢极欲,继而养虎遗患,最终逃亡的丑行,讽意尖锐,耐人寻味。
三十三、体味意境冷寂空旷
三十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十五、夔州又是屈原、昭君生长的地方,但与恶劣的风土民俗又如此不相协调,引起他对民生问题更深层的思考。从《咏怀古迹五首》、《最能行》、《负薪行》中不难见出历史与现实的这种矛盾。《咏怀古迹五首》对于古迹的描写所占的比重很小,重点在于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五首各一古迹。第一首古迹不曾说明。盖庾信宅也。借古以咏怀,非咏古迹也。……公于此自称‘词客’,盖将自比庾信。先用引起下句,而以己之‘哀时’比信之《哀江南》也。”“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一句,对庾信作出了公正的评价,充分肯定了他的成就,成为后人评价庾信的定论。对宋玉的怀念和追寻,也正说明了诗人在现世“去乡离家”、“悲忧穷戚”之寂寞。“玉悲‘摇落’,而公云‘深知’,则悲与之同也。故‘怅望千秋’,为之‘洒泪’;谓玉萧条于前代,公萧条于今代,但不同时耳。不同时而同悲也……知玉所存虽止文藻,而有一段灵气行乎其间,其‘风流儒雅’不曾死也,故吾愿以为师也。”写昭君的不遇象征着许多被埋没草野的士人共同的命运,有多少贤哲因为执政者不识真人而错失了用时的机会?对于这一点杜甫无疑有过最痛切的体会。“吴日:庾信、宋玉皆词人之雄,作者所以自负。至于明妃若不伦矣;而其身世流离。圃与己同也。篇末归重琵琶,尤其微旨所寄,若日:虽千载已上胡曲,苟有知音者聆之,则怨恨分明若面论也。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这一句。是咏刘备的正意所在。“此一首是咏蜀主。而己怀之所系,则在于‘一体君臣’四字中。盖少陵生平,只是君臣义重,所恨不能如先主武侯之明良相际耳。”这种生死不渝的君臣之情与杜甫在现世那种主弱将骄、叛乱四起的局势相对照,杜甫的心情哪能不悲愤苦闷呢?对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评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但他已深深感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杜甫虽然盼望在此危难之际能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出来收拾残局,但他也似乎意识到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大材和忠心,也不能恢复已经转移的国运了。这种对现实的无奈和绝望时刻涌上杜甫的心头。“此第五首,则咏武侯以自况。盖第三首之以明妃自喻,犹在遭际不幸一边,而此之以武侯自喻,则并其才具气节而一概举似之。”《负薪行》中把贫苦的劳动妇女作为题材并寄以深厚同情,在全部古典诗歌史上都是少见的。诗写土风。文字朴素。“《负薪行》言夔州俗,坐男而立女,有四十、五十无夫家者。末云:‘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与下《最能行》俱因夔州风俗薄恶而发……又以‘射利’忘其‘死生’,而兼‘盐井’。形容妇人之苦极矣!然以‘野花山叶’比于金钗,则当之者以为固然,不知其苦也,尤可悲也!”
三十六、4结语
三十七、本节课上,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旅夜书怀》,这首诗歌传递给我们的是怎么样的艺术风格呢?有哪一位同学愿意来归纳一下?
三十八、黄生.杜诗说,清康熙三十五年一木堂刻本.
三十九、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
四十、首先,从杜诗的行文来看,他“潜行到曲江”,一为“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而“哭”,离黍之感倍增哀情,二为“苑中万物生颜色”“同辇随君侍君侧”的“昭阳殿里第一人”而“忆”,赏心乐事再倍增其哀,三为“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而“泪”,生死别离加倍增其哀,最后为“欲往城南望城北”而“感”,触景生情则更哀。“哭”的“忆”的“泪”的“感”的是诗人,而所“哭”的所“忆”的,所“泪”的所“感”的当是悲剧主人公——杨、李。而且就这首诗而言,制造悲剧的责任杜甫认为应由李隆基来负。诗不言哀但以哀字贯穿始终,笼罩全篇很切题,很有现实性,很有时代感,他绝不是抒发自己陷于叛军的个人哀怨,而是以眼前景联想到唐皇室,联想到整个国家。读者到此,不禁发问谁把国家弄到这地步?前人有悟出其中道理者,如黄生《杜说》所云:“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天宝之乱,实杨氏为祸阶,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且云:“善述事者,但举一事,而众端可以包括,使人自得其言外,若纤悉备记,文愈繁而味愈短矣。”[16]这是很得诗人之意的。 其次,考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唐纪三十四至德元载》:“(哥舒翰)麾下来告急(指潼关失守),上(玄宗)不时召见,但遣李福德等将监牧兵赴憧关。及暮,平安火不至,上始惧。壬辰,召宰相谋之。杨国忠自以身领剑南,闻安禄山反,即令副使崔圆阴储侍,以备有急投之。至是首唱幸蜀之策。上然之。癸巳,国忠集百官于朝堂,惶惧流涕;问以策略,皆唯唯不对。国忠曰:‘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不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仗下,士民惊扰奔走,不知所之,国忠使韩、虢入宫,劝上入蜀。甲午,百官朝者什无一二。……是日,上移仗北内(玄武门内)。既夕,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厚赐钱帛,选闲厩马九百余匹,外人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独与贵妃及亲近姊妹、皇子、妃、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近宦官、宫人出延秋门,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及至马嵬兵变,贵妃赐缢,国忠被杀,“丁酉,上将发马嵬,朝臣惟韦见素一人,乃以韦谔为御史中丞,充置顿使。将士皆曰:‘国忠谋反,其将吏皆在蜀,不可往’。或请之河、陇,或请之灵武,或请之太原。上意在入蜀,虑违众心,竟不言所向。韦谔曰:‘还京,当有御贼之备。今兵少,未易东向。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上循于众,众以为然,乃从之。……已亥,上至岐山。或言贼前锋且至,上遽进,宿扶风郡。……辛丑,上发扶风,宿陈仓。……壬寅,上至散关……丙午,上至河池郡。……”[17]恕笔者繁引史料,因与“欲往城南望城北”之解关系重大。当“胡尘轻拂建章台”的时候,“圣主西巡蜀道来”(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这个逃亡天子李隆基原来是“然之”杨国忠“首唱幸蜀之策”,即决定“千乘万骑西南行”(白居易《长恨歌》);不料马嵬兵变,“虑违众心”,以采纳韦谔“不如且至扶风,徐图去就”的建议为幌子,宿“扶风”上“岐山”“宿陈仓”上“散关”“河池”绕了个大圈子,最后还是到了蜀地成都。上述所经之地如“扶风”“岐山”,均在长安城之西北,玄宗意在逃往长安西南之成都,都围绕经过长安西北州郡,岂不是“欲往城南向城北”吗?“北人谓‘向’为‘望’,谓欲往城南,乃向城北,”把“向”释为“望”不是更顺理成章吗?可见杜甫诗中所写的,乃是史实。诗人“潜行”于“曲江”,看到眼前“黄昏胡骑尘满城”的情景,当时“九重城阙烟尘生,千骑万骑西南行”的惨象一幕幕出现,自然又想到“欲往城南望城北”的唐玄宗。这样的狼狈下场难道不可哀吗?当年“霓旗下南苑”的威武一去不复返了,只落得绕道奔蜀,逃命,“明眸皓齿”的贵妃,也只剩下“血污游魂”。“江草江花岂终极”,这衬托之笔,极言花草无知,年年依旧,蒲柳自绿,又何足怨呢?倒是“人生有情泪沾臆”,“此恨绵绵无绝期”啊!这也就是杜甫“哭吞声”的原因所在。真可谓‘黄昏胡骑’二句”才真正“含当时情景且与起二句相应”。杜甫挖掘重大的历史题材,以哀情出之,既总结了亡国教训之痛,又表达了自己爱国之忱。以笔者拙见,诗的末两句互为因果,将造成“黄昏胡骑尘满城”的结果放在前面,最后指出造成这种结果之原因是唐玄宗“欲往城南望城北”,形象地、艺术地、真实地再现了唐玄宗在天宝末年先是穷奢极欲,继而养虎遗患,最终逃亡的丑行,讽意尖锐,耐人寻味!在仅有的二十句诗中,熔“纪事”“抒情”于一炉,诚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又如“连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联络”,前人把它跟脍炙人口、千古不朽的《长恨歌》作比较,不是没有道理的。[1]
四十一、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四十二、芭蕉把他的生活沉浸在艺术之中,他一生喜爱旅游,在旅行中,芭蕉写出了很多游记的名作,在游记中写了很多闪烁着珠玉般的俳句。他多年漂泊各地,接触山野人民生活,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是芭蕉的俳句和杜甫诗的对比。
四十三、生2:欣赏诗歌还需要用心体会,咬文嚼字,在字里行间去体会诗人蕴含的情感。
四十四、师:“旅”,意味着什么?
四十五、关键词:芭蕉;禅寂;杜甫
四十六、师:因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杜甫用这两句诗,含蓄地表达了他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令人可叹可惜!
四十七、所以《哀江头》末两句可散绎为:暮夜降临,叛贼在长安城内烧杀掠抢,闹得乌烟瘴气,血腥满城。一年前,皇帝玄宗“千乘万骑西南行”的惨象似乎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这绕道逃亡的血的历史可千万别重演了,“欲往城南望城北”的历史悲剧多么悲哀啊!我只盼望早日收复长安,快点结束战乱,“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
四十八、生:天地间的一只沙鸥。
四十九、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铿然而出的一枝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记游。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斑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这一抹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更见其朦胧的美意,至美至真。
五十、职校新教材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提倡“合作、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切身感受该诗的情感和艺术特色,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五十一、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憎》)。唐诗这种“禅寂”的思想,早就影响着日本古代和歌,比如藤原俊成编撰的《千载集》中“寂”句就已经带上这种“禅寂”的倾向,而这种思想倾向到《新古今和歌集》就更加明显,出现积极肯定“寂”的歌,于是出现西行、慈圆的“寂”形象化。芭蕉的“风雅之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和汉两种思想的接点上,确立在风雅之城上,贯彻其风雅之寂。
五十二、江畔独步寻花
五十三、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五十四、如果你有机会去四川成都,请一定不要忘记去“杜甫草堂”。草屋、木门、绿树、浅潭、篱笆、竹林……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这里仿佛是世外桃源。杜甫客居于此六年时光,共留下240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五十五、与西山都知兵马使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西川大乱。次年三月。崔旰又击败剑南东川节度使张献城,导致东川大乱。杜甫在这一时期本来就贫病交困,肺病、糖尿病等严重地影响着他的健康,加上战乱无休无止,情绪更加低沉。但他始终高扬着一种悲天悯人、关怀现世的精神。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圣者,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又由于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对儒家学说也有所突破。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是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在夔州,杜甫从不忘对诗歌的创作,每一首诗都融入了他人世的精神。他写了大量诗歌,计有四百多首。这时他已进人人生的总结阶段,创作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五十六、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谓上溯远古,下接千载。以致当代以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需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需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唐以前,如六朝诗篇,字面铅华斑驳,如徐娘半老。而唐人诗篇,遣字了无痕迹,着色瑰丽脱俗,其神韵美姿,浑然是敦煌石窟中绝美的飞天。唐诗人中的“三李”,即李白、李贺、李商隐,是遣文择字的天才。而李白更是“天然去雕饰”的诗仙。他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诸篇,海日天鸡,青崖白鹿,文字的清纯华美,纵横捭阖,不消一说,便已坠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梦幻。李白对文字的驾驭,已到了乘兴而来、尽兴而去的境界。他的悟性太高,才气太大,澎湃汹涌的诗情,使他绝少问津律诗,而把长篇歌行写得洋洋洒洒,放任不羁,有时衍文横生,又美意如画。《蜀道难》中“剑阁峥嵘而崔嵬”那一段,明显是兴之所至,可弃可删,却因它为望之可歌可泣,而朦朦胧胧地美溢千年。明代的李于麟是不沉醉于字面美的。他曾说,“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以长语,英雄欺人耳。”李白的“欺人”,正是因为他是一个营造字面美的天才,是捧着诗心来到人间的一个英雄。
五十七、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五十八、生1:岸边瘦弱的小草在秋风的吹拂下发出了“沙沙”的响声,在广阔的江面上一艘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随波起伏。
五十九、“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________
六十、附:板书设计
六十一、芭蕉俳句中的禅寂
六十二、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六十三、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六十四、我们都曾学过“诗仙”李白的作品,他的诗作飘逸奔放,想象瑰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位诗人,就是“诗圣”杜甫。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诗来记录历史,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民生疾苦、官吏暴虐,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大家学过哪些诗作呢?(同学们自由回答)
六十五、傅庚生.杜诗析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
六十六、能力延伸
六十七、1“俳圣”
六十八、松尾芭蕉.日本古典俳句选[M].林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六十九、杜甫诗歌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俗”。杜诗之俗主要来源于杜甫的生活经历。杜甫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漂泊穷困中度过的,因此他与下层人民有着密切的往来,他们的想法、言谈举止等杜甫都非常了解。因此,杜甫写起关于下层人们生活的诗歌来,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更具有形象性和真实感。而且,杜甫也受到了汉乐府的影响,他不仅学习汉乐府的思想内容,还模仿汉乐府的话语方式。这些都为杜甫诗歌之“俗”提供了可能。
七十、借景抒情—尾联—比喻—自伤漂泊、孤独寂寞
七十一、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七十二、比较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在情感、写作手法、艺术风格上的区别。
七十三、掌握欣赏写景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七十四、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旅夜书怀》正是在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下完成了诗人对生命的感伤与顿悟。
七十五、答:(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
七十六、如今,诗人已去,“杜甫草堂”也已演变成一处纪念祠堂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然而,杜子美的精彩诗篇,却像永恒的星星,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七十七、把握形象
七十八、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北京:中华书局,1985.
七十九、归纳欣赏写景诗的方法:
八十、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八十一、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八十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特殊含义。
八十三、芭蕉的这首《古池》是在日本俳坛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俳。它体现的意境是:在极幽寂的境界突然听到青蛙跃入池塘而响起水声。以一瞬间的小动作水声波动了大静的周围。
八十四、悲秋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悲秋诗词承载了重大而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母题,写秋之悲凉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点,刘禹锡有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表现苍凉与寂寥也是“蕉风”的一大特点。芭蕉的俳句中有很多是描写秋天的,其中最典型的两句是:枯枝に からすのとまりけり 秋の暮/寒鸦宿枯枝,深秋日暮时。この道や 行く人なしに 秋の暮れ/秋日黄昏,此路无行人。这两句是芭蕉闲寂句风的名作,与寒山的“寒岩深更好,无人行此道”,耿的“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不无关联。读此俳句,秋天暮色中黑色乌鸦栖息于枯枝上的寂寥情景跃然进入我们的想象,它写尽了暮秋的凄凉光景。凄风冷雨中,旅人独自走在无人的路上,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想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经典之作,元人周德清曾评之为“元人之冠”。全文没有一个字提到秋,但恰恰写出了经典的秋天景色,其感受也是传统的秋天的忧思。
八十五、总结反思
八十六、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学过李白的诗作,杜甫的诗歌风格与李白是完全不同的,设计此诗一是注重诗歌意境的理解,二是侧重诗歌的诵读,让学生用心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八十七、学习这首诗,要把握在雄浑景象中流露诗人孤寂之情的写法,并联系时代背景,通过意象想象、问题探讨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象意境,品味作品中人物的心情,进而掌握诗歌的情感变化,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想象是理解这首诗歌的关键,通过想象感受秋江广阔的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孤苦的形象,从而深切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八十八、含英咀华,体会意境
八十九、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九十、《绝句》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九十一、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芭蕉的俳句从的意境、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受到中国古诗“孤”“、寂”的诗境的深刻影响。
九十二、现代亦有既不同陆氏之说的,又不同意胡氏之说的,如徐仁甫《杜诗注解商榷》就作这样解释:“杜甫家居城南,‘春日潜行曲江曲’之后,自当回到城南。然当‘黄昏胡骑尘满城’之时,心念朝廷,故不免累望城北耳。唐朝廷在长安城北,白居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回车叱牛牵向北’可证(意本陈寅恪说)。杜甫《秋兴》‘每依北斗望京华’,与此同意。‘望城北’三字正表达了诗人忧国之情,绝非心乱目迷的形象。”[7]
九十三、师:这位同学描绘得很好,在这幅画面中,大家觉得杜甫给我们渲染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九十四、【唐】杜甫
九十五、芭蕉俳句中的悲秋
九十六、(来源:文章屋网 )
九十七、初雨猿も小蓑を欲しげな/寒雨衣尽湿,行人冷凄凄。猿鸣声哀苦,想是要蓑衣。此句是松尾芭蕉1684年在旅途中创作的一首著名的俳句。芭蕉的这句“猿句”令人想起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这首诗用猿猴鸣叫声的悲哀表现了作者远离家乡,拖着病弱之躯、孤独地旅行的情景,体现了羁旅者的悲凉、孤寂。叶渭渠先生说芭蕉的这句“猿句”是“松尾芭蕉模仿杜甫诗歌从形似到神似的完成,反映了芭蕉俳谐向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精神的靠近,是芭蕉‘尝李杜之心酒’创作理想的实现”。
九十八、“乐府宁拙勿巧,宁竦勿炼”,杜甫这种耸人耳目的“俗”语言,极大地冲刷了人们的的审美疲劳,带给人们一种崭新的期待视野,唯其务为俗,方为不俗,韵甚趣甚,大巧如拙。[3]俗的诗歌并不难写,难的是要把俗的诗歌写活,由俗入雅,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而诗人杜甫却确确实实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诗歌大量使用俗语和古谣谚,非但没有给人粗俗的感觉,反而给人以亲切、俚趣盎然的意味。杜甫诗歌语言一个突出的特点的就是“俗”,但却俗得灵活,俗得成雅,因此也就造就了杜甫诗歌语言雅俗相通的特色。
九十九、师:为什么这首诗歌会写作于旅途呢?
一百、结语
一百零一、学情分析:职校一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该诗之前接触了陶渊明、李白等诗人的诗作,已经积累了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并且之前初中的学习积累和课前充分的预习,对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鉴赏诗歌。就本诗的情感而言,学生由于人生阅历不够,未必能准确领会,可以通过引导、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境况,进而体会诗人暮年漂泊的情感。
一百零二、布置作业、对比拓展
一百零三、菊の香や 奈良には古き たち/重九奈良风光好,古佛长伴香。这也是淡雅之作。“寂”与“禅”结合,带上宗教性的色彩。体现了禅宗的“孤绝”精神。此句淡淡写来,使人仿佛身历其境,得闻黄花清香,具有幽雅和宁静的情调。试看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这是唐朝著名的诗句,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在日本也妇孺皆知。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在葱郁的林木中依稀可见。那悠扬的钟声在诗人听来是多么凄凉,此情此景怎能不使抑郁满怀的诗人更增添几分哀愁呢!
一百零四、在汉诗人中,杜甫对芭蕉的影响最大。他的俳句“忆老杜(杜甫)――西风拂续时,感叹秋声者无子”与杜甫《白帝城最高楼》“杖藜叹世者谁子”句法相似。芭蕉隐居的草庵最初由杜甫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而取名为“泊船堂”,芭蕉的俳句「芭蕉野分してに雨をく夜哉(风狂雨暴卷芭蕉,大盆听雨秋夜遥)显然是读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有感而作。而芭蕉与杜甫的思想、人生,尤其是他们的境遇、以及各自的旅行都有非常多相似之处。
一百零五、参考文献:
一百零六、生:表明这是一首抒怀的句子。
一百零七、《江畔独步寻花》共有7首,都是杜甫客居草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中的第五首。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解闷。一个“独”字,隐藏着深深的落寞和无边的悲怆。
一百零八、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
一百零九、当然所有的回忆都是因现实而发,所以夔州时期对当前军政大事的关注和评议,仍是杜诗的重要题材。以《诸将五首》为代表的政论诗,指向了安史之乱平定后最严重的武将失控的问题,而对被“诛求”的百姓的深刻同情,也时时流露在观览风物、伤春悲秋乃至晴雨变化等日常生活的描写中。郝敬日:“五首慷慨蕴籍,反复唱叹,忧君爱国绸缪之意,殷勤笃至,至未及蜀事,深属意于严武,盖己尝与共事,而勋业未竞,特致惋惜,亦有感于国土之遇耳。”步瀛按:“此子美深忧国事,望武臣皆思报国,而朝廷用得其人,故借诸将以寓其意焉。”
一百一十、3杜甫对芭蕉的影响
一百一十一、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留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因为谋篇甚难,所以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约约。
一百一十二、【关键词】杜甫;诗歌语言;俗语;古谣谚;雅俗相通
一百一十三、窗含西岭千秋雪下一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出自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百一十四、他的重要作品“三史”“三别”等都被称为史诗。没有他的记录,我们会说唐朝是一个伟大辉煌的时代;读了他的诗,会看到辉煌灿烂的背后,还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一百一十五、生: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的么?年老多病就应当退休不在为官。这两句诗中的“岂”和“应”字有另外的意思在里面。
一百一十六、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一百一十七、夔州的名胜古迹很多,杜甫多次登上白帝城楼。徘徊于先人的遗迹,怀想蜀汉君臣风云际会的历史,触目生悲,留下了《八阵图》、《白帝城最高楼》、《古柏行》、《白帝》等名篇。《八阵图》五绝,“武侯之志,征吴非所急也。乃北伐未成,而先主虢亭挫败,强邻未灭,剩有阵图遗石,动悲壮之江声。故少陵低徊江浦,感遗恨于吞吴,千载下如闻叹息声也。”咽埏评论日:“洒英雄之泪,唾壶无不碎者矣。”《白帝城最高楼》中结句“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进空回白头”,多么悲壮感人的形象!与《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一样,这也是一个独立在广阔时空中的艺术形象,只是背景换成了整个动乱时代的幻影。“志士幽人奠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点出了咏古柏的根本旨趣所在。“公平生极赞孔明,盖有窃比之思,孔明材大而不尽其用,公尝自比稷、契,材似孔明而人莫用之;故篇终而结以‘材大难为用’,此作诗本意,而发兴于柏耳。”“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在乌云和暴雨之下隐含着诗人对乱世的感受,民生凋敝,一片凄凉。这里的每一首诗篇无不渗透着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人世精神。
一百一十八、诵读法,讨论法,细节质疑法。
一百一十九、杜甫诗歌之“俗”,主要体现在对俗语和古谣谚的使用上。
一百二十、夔州诗这一创作高潮出现在杜甫生活比较寂寞沉阉的时期。重要诗篇以回忆、评论、怀古为主,这就引起了艺术表现上的一些变化,或者说早年已有的一些新变到夔州诗里得到了强化。这些变化与他这一时期对诗歌艺术的深刻思考也是密切有关的。从草堂诗开始,杜甫已经在有意识地探索当代诗艺的得失。《戏为六绝句》不但对当前有争议的庾信、四杰等前代诗人作出公允的评价,对屈原、宋玉和齐梁的清词丽句加以分辨,而且批评某些人一味崇尚清丽的诗风,缺乏雄浑的气魄。这些见解在他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他早年用新题乐府一反映时事的创作,虽然在当时没有理论的表述,但在夔州时写给元结的《同元使君春陵行》,就明白地道出了他赞同诗歌“知民疾苦”、采用“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的主张。作于夔州的《解闷十二首》中的若干篇章,一一评述苏李诗、谢灵运、阴铿、何逊、孟浩然、王维等人的成就,表述了向他们学习的苦心。《偶题》从骚人的传统追述到建安诗人,说出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两句至理名言。夔州诗在艺术上的变化,也是他对诗歌内在之“理”更进一步的探索。当诗歌上升到盛唐的巅峰时期以后,如何突破传统的创作思路,继续向前发展。使诗歌自身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特别是在缺乏早年那种重大事件的亲身体验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的情况下,诗歌怎样才能避免陈熟单调、停滞不前?这些都是杜甫在回顾总结前人成就之后必然要遇到的问题。他在夔州的各类诗体里作了许多表现艺术方面的突破性尝试。对于这些尝试及其给后人带来的影响,前人的看法见仁见智。但无论如何,夔州诗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变化多样,超出了杜甫一生创作中的任何一个时期,代表着他的艺术已到晚期的成就。
一百二十一、后汉桓帝初小麦童谣
一百二十二、看来大家都积累了不少杜甫的诗作,下面我们就通过比较杜甫最有名的两首诗作,一起走近杜甫,感受他的诗作风格。
一百二十三、教学方法
一百二十四、把握情感
一百二十五、综上所析,前列三说,均不能释笔者心中之疑。我认为诗题作《哀江头》,“哀”字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自然也是解决上述纷争的钥匙。“江”指“曲江”。《太平寰宇记》:“曲江池,汉武帝所造,名为宜春苑,其水曲折有似广陵之江。故名之。”《剧谈录》:“曲江在宜春苑,在汉为乐游园。开元疏凿,遂为胜境。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其西有杏园、慈恩寺。江头菰蒲葱翠,柳阴四合,碧波红叶,依映可爱。”这里当是唐朝廷皇室贵戚游宴享乐文人学士赏景览胜之地,据傅庚生先生考证,杜甫那时可能就住在长安城南,朱雀街东的地方,常在这里盘桓。[10]诗人“潜行”到此,“本哀贵妃,不敢斥言,故借此江头行幸标为题目耳”。[11]杜甫面对“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回顾昔日繁华热闹胜地,抚今追昔,意多哀悼,通过对比,触景生情,旨在揭示出国破家亡的根源,实由于玄宗朝廷的骄奢荒淫,统治者以“明眸皓齿”化作“血污游魂”而自食其果。这“哀”颇有白居易《长恨歌》中所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恨”的意思,就是说“哀”而含怨,“哀”而含刺,即“过伤心之地,《江头》定激哀衷”。[12]《杜诗博议》的作者云:“赵次公注引苏黄门,尝谓其侄在进云:《哀江头》即《长恨歌》也。《长恨歌》费数百言而后成。杜言太真被宠,只‘昭阳殿里第一人’是矣。言从幸,只‘白马嚼啮黄金勒’足矣。言马嵬之死,只‘血污游魂归不得’足矣。按黄门此论,止言诗法繁简不同耳;但《长恨歌》本因《长恨传》而作,公安得预知其事而为之兴哀?《北征》诗‘不闻殷夏衰,中自诛褒妲’,公方以贵妃之死,卜国家中兴,岂应于此为天长地久之恨乎?”[13]所引苏辙之论,颇能启发人。但是他否定杜甫由玄宗的荒淫误国而预知唐王朝之兴衰是失之于对诗人的全面了解,仍然视杜甫为“愚忠”,实在太遗憾了。其实在苏辙看来,《长恨歌》和《哀江头》所写的是同一题材,只是白居易侧重于纪事,杜甫则侧重于抒情罢了。但是却都写了悲剧主人公的形象,或恨或哀,不无黍离之悲。不过白居易之恨“既有男女风情的寄托,也有感伤世事的同情,是寄托和同情所编织起来的对悲剧人物的讽怨”,[14]带有中唐文人普遍的社会心理;杜甫之哀纯粹是清醒者对盛极而衰的现实的埋怨、讽刺和批判。苏辙肯定的是杜甫“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的行文之道,欣赏的是杜甫“事不接,文不属,如连山断岭,虽相去绝远,而气象联络”的大手笔,是那种跌宕跳跃、挫顿有致而“转折矫键略无痕迹”的抒情风格;他认为白居易那样“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则是极笨的法子。[15]应该说,“纪事”以“词气”为主,“注波蓦涧”,不怕顿转间断,固然可以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但不能认为详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的写法就很不好。可是苏辙这种比较法给我们以很重要的关键性的引发:既然《哀江头》的题材跟《长恨歌》相同,既然杜、白同写悲剧主人公,则笔者则认为“欲往城南望城北”恐怕就不是诗人的形象,而是悲剧主人公之一—唐玄宗的形象了。
一百二十六、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
一百二十七、傅庚生.杜诗析疑[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779.
一百二十八、学生讨论,派代表来分别描绘。
一百二十九、夔州诗突出的新变之一是率意成章的作品和逞其才力的作品各见增多。它们一般都是抒写日常生活的闲情琐事,或与朋友酬唱赠答、谈艺论文等等。前者长短不拘,如陈贻先生所说:是当文章随便写,在特定的情境中表达他的心情,有的苦涩,有的古拙,有的粗放,也很有诗意。《又呈吴郎》诗一首,诗人以七律代书简诉求生活琐事,劝吴对贫妇要亲近,让她来打枣子,不要插篱。反映了当时战乱不息。诛求无厌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诗人悲天悯人的儒家情怀。此诗实际上是诗人运用七律的形式表现了新题乐府的内容。又如《驱竖子摘苍耳》五古一首。对于摘苍耳这一件小事,杜甫也会想到广大的人民身上去,足见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精神。《缚鸡行》七古一首“全是先生借鸡说法”,“结语更超旷,盖物自不齐,功无兼济,但所存无间,便大造同流,其得其失,本来无了””。后者以长达数百字的五古为代表,排比铺张而又对仗工整,一韵到底,难度极大。如《壮游》一诗,“押五十六韵,在五言古风中,尤多悲壮语,如云:‘往者(‘昔’一作‘者’)十四五……以我似班扬’……‘小臣议论绝,老病客殊方’。虽荆卿之歌,雍门之琴,高渐离之筑,音调节奏,不如是之跃宕豪放也。”“此篇短长夹行,起十四句,即以十二句间之。次十六句,即以二十二句问之。后二十六句,又以十四句收之:参错之中,自成部署。杜集中,叙天宝乱离事,凡十数见,而语无重复,其才思能善于变化。”“每叙一处,提笔径下。若停手细描,有浓淡相间,便令章法不匀,气概不壮。”总之,无论难易,都标志着杜甫在艺术上的老境,可见其自由运用诗歌艺术的功力。这两类诗对于中唐两大诗派的形成具有启导先路的作用。
一百三十、采用个读、点评、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进一步的感受此诗的深沉情感。
一百三十一、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那儿一簇地盛开着,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则无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诗人也说不清,是深红色的桃花更可爱呢,还是浅红色的桃花更可爱。
一百三十二、徐仁甫.杜诗注解商榷[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一百三十三、教师提问。
一百三十四、“俗”之具体表现
一百三十五、朗读诗作,了解基调
一百三十六、俗语
一百三十七、这是杜甫晚年所写的诗作,有人把此诗看成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沉郁悲凉。读时,一定要读得缓慢、深沉,才能把这首诗的丰富感情读出来。
一百三十八、在前六句中,所有的景物无不金碧辉煌,不含一丝阴影,气息是如此的畅快、流溢,但梦幻在“白头吟望苦低垂”的不协调和音中再次被打断。
一百三十九、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百四十、领会情感直抒胸臆—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一百四十一、教学难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百四十二、反映时事、讽喻世情或自伤身世的咏物诗,是杜诗从秦州诗到草堂诗逐渐形成的一个大宗,到夔州诗里又发展为寓言式的咏物。且多以动物为赋咏对象,借题发挥。如《麂》五律一首,全篇代麂说话,其实是借麂以骂世。杜甫因小见大,这是整个剥削阶级吸吮人民汗血的真实写照。“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诗人代麂痛骂,充分表现了人民的愤怒。黄生说:“结语将衣冠盗贼作一处说。其骂世至矣!后半语不离咏物,意全不是咏物,此之谓大手笔!”吴乔云:“《麂》诗。为黎元也。衣冠盗贼,四字同用,笔罚严矣。其日蒙将,日无才。日不敢恨,悲愤之中饰词也。”又如《孤雁》五律一首,“以兴君子寡而小人多,君子凄凉零落。小人沓喧竞。其形容精矣。”总之“天地之间,恢诡谲怪,苟可以动物悟人者举萃于诗”是杜甫咏物诗的一大特点。
一百四十三、2“禅寂” 和“悲秋”
一百四十四、“雅”――“俗”
一百四十五、[唐]杜甫
一百四十六、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云:“老杜《哀江头》云:‘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言方惶惑避死之际,欲往城南,乃不能记孰为南北也。然荆公(王安石)集句,两篇皆作‘欲往城南望城北。’或以为误,或以为改定;皆非也。盖所传本偶不同,而意则一也。北人谓‘向’为‘望’,谓欲望城南,乃向城北,亦惶惑避死,不能记北之意。”此解清朱鹤龄从之:“‘黄昏胡骑’二句,放翁谓惶惑失道,正合当时情景;且与起二语相应。”[1]现代一些学者也有采用陆游说法的,或言“欲往城南句,写极度悲哀中的迷辋心情”;[2]或言“这说法比较圆通些”,“作‘忘城北’,或‘望南北’,虽都是一个意思,不过‘忘’字写的是心理活动,既凌虚不实,又显得直陈心曲,反而有矫揉造作之态,都不如‘欲往城南望城北’,写得来比较形象:心里愈来愈迷惑瞀乱了,想走回城南我的下处去;低头走了半天,才发觉我是在望(向)城北的方向走着呢!”[3]
一百四十七、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一百四十八、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杜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一百四十九、设计思路
一百五十、杜甫的一生,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读书游历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创作的准备时期;困守长安时期(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陷安史叛军中与为官时期(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诗人历尽艰险。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使杜甫写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度的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四十八岁后),让他从此真正走向了人民。此期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同情人民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不仅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杜甫之诗自中晚唐开始被称为“诗史”。因为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其实杜甫的诗也是自己一生遭逢战乱、流寓秦陇巴蜀湖湘的史传,只是他的喜怒哀乐无不与国事天下事相关,命运的机缘巧合又将他推到了历史的转折关头,处身于战乱的旋涡之中,才使他的个人经历都变成了反映兴亡治乱的“国史”。
一百五十一、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写得都那么完美。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形式的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是非凡的。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杜甫赖以名垂千秋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杜甫的悲哀。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主》《江衅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一百五十二、师:大家都说的不错,不过我还要再加上一条,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多读诗作,最好能熟读成诵,把经典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脑海和心灵中。
一百五十三、有人说,在古代诗人中,最具备纪录片导演个性的是杜甫。
一百五十四、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一百五十五、《大麦行》
一百五十六、诗的首句,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流动的江水,从塔前奔腾而去。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给人以壮美之感。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如今,僧亡塔,怀念之余,不免悲从心来。
一百五十七、多情漫作他年忆
一百五十八、生:颈联是反语,我们都知道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但是诗人的理想是安邦治国,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报复,因此“岂”字,写出了诗人空有才华却无法施展的愤懑之情!“官应老病休”,从表面上看是作者的“”“自解”,但是我们看过杜甫生平就知道,杜甫年龄根本就不能称为老,诗人仕途坎坷,又岂是他年老多病所致。诗人素有远大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有一点声名竟是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一百五十九、康怀远.白居易之恨求解[J]..太原:名作欣赏,2005,4.
一百六十、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百六十一、“俗”之真实内涵
一百六十二、古谣谚
一百六十三、宋人孙奕曰:“子美善以方言俚语化入诗句,词人墨客口不绝谈。”例如,“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客夜》);“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癫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一);“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新婚别》)……诸如此类的诗句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一百六十四、体味意境
一百六十五、如是三种观点,其实都值得商榷。倘说杜甫“惶惑避死之际”竟然不能辨别“孰为南北”,大敌当前,社稷焚毁,人民涂炭,杜甫这样的举措岂不是怕死鬼的形象吗?《哀江头》写于至德二载(757)的春天;在这之前的至德元载(756),长安陷落,“自京畿、鄜坊至于岐、陇皆附之(叛军)”,杜甫从长安逃出“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8]又被送到长安。在兵荒马乱、人命难保的情况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羸服欲奔行在”,其精神和胆识已非常人所具有,却怎么会“惶惑”到连东西南北也不知道呢?既然如此胆小,怕死,“惶惑”,怎么会于此年“今夏草木长”的四月,“脱身得西走”而“麻鞋见天子”呢?难道他不怕掉头吗?所以陆游的“惶惑”说不能令人折服。又倘说曲江“‘其地最高,四面宽敞’,灵武行在,正在长安之北,公自言往城南潜行曲江者,欲望城北,冀王师之至耳”,也似于理不通,诚如傅庚生质疑:“当然,谁也不能说当时老杜不冀王师之至,他是在万分殷切地伫望着的;问题只在这一句诗的原意是否即在北望灵武?以理度之,倘欲北望,在任何高处都可以,何必到南郊高处再隔城以望北呢?眷念官军,心‘向’北方的行在就可以了,何必当真用目去望?灵武虽在北方,相居数百里之遥,定能真个望见?原诗明明说的是在‘黄昏’,既已‘黄昏’,又云‘欲往’,然后再去‘望城北’,还能望见什么呢?”[9]中的之论,解人之未解;但傅先生的结论却回到陆游的“惶惑”说上去,恕笔者不敢苟同。再倘说“唐朝廷在长安城北”,杜甫“心念朝廷,故不免累望城北耳”,也好象有些不近情理处。杜甫“潜行曲江曲”的当儿,“唐朝廷”在长安已不复存在,玄宗蒙幸成都,肃宗即位灵武,“望城北”岂不是空望?何况杜甫对于安史之乱前“唐朝廷”早已心怀不满,颇有讽刺了。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云:“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且战慄。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诗用对比手法,极写贵族豪华奢侈,宫墙咫尺,荣枯分明,判然两个世界,稍有良心的朝臣,谁不为之战慄恐惶,这样下去,国家要出乱子的!明刺群臣,实讽人君——玄宗!待到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蜀,杜甫更是入木三分地讽刺和揭露昔日“唐朝廷”的荒淫误国:“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北征》)。他寄希望于肃宗,又称快于陈将军(玄礼),就是对玄宗朝廷的鞭挞和否定。足见杜甫“忠君”绝非愚忠,他往往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忠君爱国”。《哀江头》诗中的“望城北”断非诗人“累望”那个玄宗之“朝廷”。
一百六十六、《绝句》景物描写,《望岳》先写景后抒情。
一百六十七、“俗语多人间气,雅言多书卷气。善为诗者总是能够游刃于雅俗之间,其中的缘由关键在于一个词语:灵活。在这里所说的“灵活”即是词语转化的契机。如果能很好地抓住并充分运用这个契机的话就能作诗或为文达到俗的灵活可以从人间烟气中探寻到精神文化的最深处,雅的灵活就可以从阳春白雪似的精神文化中体验中寻找到人间性情的境界。”[1]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大多数人在品读诗歌的时候,都存在着一种期待古雅悠久饱含浓厚文学底蕴作品的心理。但如果诗歌中偶尔插入些平常不为所注的俗语,就能给读者的心理期待以突然“袭击”,给读者以新鲜感即雅中有俗,反而成鲜。杜甫善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他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乐府的影响,诗中多使用俗语和古谣谚。而且,杜诗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开放性,理所当然他在用词上也就避不开对民间俗语的开放和接纳。中唐的元稹有诗为证“杜甫天材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他所说的“当时语”就是语言的民间性和口头化,而“傍古人”则是杜甫诗歌由俗入雅的精神探索。
一百六十八、领会情感。
一百六十九、【参考文献】
一百七十、纵观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像《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作品较多地停留在社会批判、政治劝谏、道德评说的层次,用孔子的兴、观、群、怨来解释,其功能主要是观、群、怨,是功利性的。这些作品其价值主要是史。把“诗史”在更高的思想、艺术水准上推进的是他在漂泊西南时期夔州诗的创作。尤其为七律。在这些作品中,具体的琐细的史实、场景基本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受和表现。这种感受和表现。依然有着厚重的政治、伦理意味,依然是在儒家“观”、“群”、“怨”框架下展开的,但“兴”被最大限度地凸现出来。儒家文学精神中艺术观照的审美潜力得以最充分地展现,这使得杜甫超越了具体物态的“史”的层面而达到了具有相当自由活跃状态和思想紧张度的诗“兴”的精神层面。
一百七十一、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意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一百七十二、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一百七十三、教学过程
一百七十四、教师安排2-3位同学朗读诗作,考虑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
一百七十五、师:以上首领二联给我们描绘出这样的一幅画面:近处一叶小舟,远处寒星笼罩,月光照射之下,江水奔流而东。在作者的笔下,天地空旷,大江奔流,然而我们却能感受到细草的纤弱,孤舟的凄凉。这种写法也就是“以乐景写哀情”。
一百七十六、整体感知
一百七十七、“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是杜甫《哀江头》诗中的末两句。关于“欲往城南望城北”的解释,虽然历来说法很不一致,但是对于把握杜甫之“哀”至关重要 。
一百七十八、实际上,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旁枝末节,杜甫使用俗语进行创作的诗歌还有很多,像《舟前小鹅儿》、《忆昔》、《兵车行.》、《三吏》、《三别》等等众多的名篇。俗语,在与杜甫同辈的诗人笔下是极其少见的,而杜甫却信手拈来,也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下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与体验。俗语,是一种极为生活化的语言,它也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一种由于过分熟悉而导致的陌生感,同时也激发读者以一种崭新的眼光去深入文本来体会诗中的意味。
一百七十九、师:如何理解呢?
一百八十、教材分析:《旅夜书怀》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这个单元是中国古典诗歌单元,涉及了先秦、魏晋、唐这几个诗歌繁荣时期的代表性诗作。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旅夜抒怀》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写作于杜甫从成都到夔州的途中,抒写了诗人暮年漂泊的情怀,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悲壮的艺术风格,是杜甫律诗的力作。
一百八十一、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一百八十二、《旅夜书怀》这首诗在单元的编排上属于自读篇目,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决定整个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点拨。上课的时候,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对于“读”的环节,还是稍显欠缺。从课件设计的角度,由于本诗中意象较多,描绘景象宏大,如果用固定的画面展现诗作内容,未必有让学生自由想象来的效果好,因此,本诗的课件设计仅设计了三页,起提示作用而已。从教学实施来看,效果非常好,“留白”这种方法是非常适合诗歌欣赏的。
一百八十三、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学林出版社,2004.
一百八十四、把握形象: 首联—近景—孤舟夜泊
一百八十五、杜甫作为盛唐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后世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就像时代的一面镜子,呈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程。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正如元稹所说:“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风格的多样性也就造就了杜甫诗歌在语言艺术方面的突出成果。
一百八十六、杜诗之俗的“俗”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低俗,而是雅俗共赏、雅俗相通之“俗”。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云:“世徒见子美诗多粗俗,不知粗俗语在诗句中最难,非粗俗,乃高古之极也”。而杜甫诗歌的流芳百世也向世人证明了杜诗之“俗”也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粗俗,而是雅俗相通。
一百八十七、在我印象中,除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外,大多时候都是郁郁寡欢,愁眉不展。
一百八十八、教师提问:如何理解颈联?
一百八十九、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一百九十、当然,要想把一首诗读得准确,读出感情,是需要对诗作有深刻的理解的,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旅夜书怀》。
一百九十一、这首《绝句》描写的就是草堂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日美景。杜甫就像一个“镜头感”超强的导演,先以远镜头呈现出阔远明丽的春光全景,接着镜头拉近,用一个小全景拍摄春天里的花草,最后以近景聚焦,分别给燕子和鸳鸯两个特写镜头。整个画面,一气呵成、流畅生动,各种视觉形象生动可感,令人欢愉。
一百九十二、学生回忆、讨论。
一百九十三、学生讨论、归纳:
一百九十四、理解杜甫晚年的处境和内心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一百九十五、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一百九十六、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一百九十七、颔联—远景—雄浑阔大—反衬
一百九十八、生:杜甫这首五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后的第二年,公元765年五月,好不容易在成都草堂安定来的杜甫,由于好友严武的去世,失去了依靠,而不得不举家迁回中原。这首诗歌就是他在返乡途中的有感而作。
一百九十九、生:孤独、凄凉。
二百、首句一个“丽”字,点染江山,表现出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潭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所谓“迟日”,就是“春日”的意思,语出《诗・豳(bīn)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fán)祁祁。”意为:春天太阳升起慢悠悠,采蒿人多似水流。第二句,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绽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诗人在选择表现春天的意象时,字斟句酌,清丽工致,又浑然无迹,炉火纯青。
二百零一、而杜甫的一首《大麦行》,也鲜明地展现了古谣谚入诗给杜诗带来的深厚的社会历史意识效应:
二百零二、曾枣庄 舒大刚.三苏全集[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二百零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二百零四、陆游首倡的“惶惑避死之际,欲往城南,乃不能记孰为南北也”的说法却被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所否定。他说:“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有作‘忘城北’又有作‘忘南北’者,讫无定本。今按曲江在都城东南。《两京新记》云:‘其地最高,四面宽敞’,灵武行在,正在长安之北,公自言往城南潜行曲江者,欲望城北,冀王师之至耳。他诗‘都人四面向北渧,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即此意。若用‘忘’宇,第作迷所之解,有何意义?且曲江已是城南矣,欲更往城南,何之乎?”[4]此说影响颇大,风行海内的《唐诗三百首》注本即采胡氏之解,如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说:“曲江在城南,地势最高。肃宗在灵武即位,地在长安之北。望城北,望王师的北来恢复京师。”[5]现代学者亦有持上述说法的,如萧涤非《杜甫诗选》认为:“欲往,犹将往。杜甫这时住在城南,时已黄昏,应回住处,故欲往城南。望城北者,望官军之北来收复京师。时肃宗在灵武,地当长安之北。旧注云:‘北人谓向为望,欲往城南乃向北,亦不能记南北之意。’杜甫恐不至如此神志不清。”[6]
二百零五、诗人以花自怜,想到自己虽有潇洒豁达之志,却常常陷于人世的困顿之中,如今已年过半百,垂垂老矣,不禁悲从心来。
二百零六、师:就在这时,作者笔锋一转,他看到了什么呢?
二百零七、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起欣赏了杜甫的名作,对于古典诗歌,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欣赏呢?从今天的课堂上大家可以得到哪些经验呢?
二百零八、教师诵读《绝句》和《望岳》,比较两诗在写景上有何不同特点。
二百零九、赏析尾联。
二百一十、唐代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夷族趁乱入侵中原,大肆掠夺百姓财物,践踏农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战乱,使曾经的兴盛繁荣一夕之间沦为满目苍夷,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无数的百姓无家可归。杜甫借助小麦童谣这种歌谣的形式,更有利于表达天下遭受苦难、处于水生火热当中的百姓的心声,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也表现出了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百一十一、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北京:中国书店,1991
二百一十二、生:与“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二百一十三、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二百一十四、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二百一十五、芭蕉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善于选取最能反映思想感情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客观的景物一一成为诗人主观感情意识的对应物,将抒情与写景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并能把上下景物有机的统一起来,浑然成为一体,不仅使画面色泽丰富协调,而且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他的俳句中,有很多通过平淡的东西体现了“禅寂”和“悲秋”的主题。以下例举芭蕉几首有代表性的俳句与中国古诗词进行比较。
二百一十六、王洪.古代诗歌鉴赏词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二百一十七、闲かさや 岩にしみ入る 蝉の声/寂静里蝉声渗入岩石。以上两句都是用“动”反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幽寂、闲情、余情、纤细的情境,体现了作者幽思微情的境界。以水声和蝉声反衬了周围的寂静,与梁朝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百一十八、生:“旅”有“旅途”的意思。
二百一十九、大家可以看到,杜甫的诗作情景往往交融,并且情感深沉,下面我们就一起,通过学习他的代表作《旅夜书怀》,来感受他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百二十、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二百二十一、再读诗作。
二百二十二、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谐诗人。松尾芭蕉丰富多彩的俳句,被推崇为俳谐的典范,形成了日本俳句史上的黄金时代,因而被尊称为“俳圣”。芭蕉对中国诗文很有素养,他喜爱庄子的蝴蝶梦以至王齐物论的哲学,崇尚李白、杜甫的高逸诗境,这在他的文集句中可以反映出来,比如“蝴蝶哟,蝴蝶,请问何为唐土徘谐?”“你哟蝴蝶,我哟庄子,梦之心”。又如“今夜三井寺,月亮来敲门” 此句是将贾岛“僧敲月下门”改作的。“迷蒙马背眠,月随残梦天边远,淡淡起茶烟。”这句有杜牧《早行》残梦的意境,也会让人想起苏轼的“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诗句。
二百二十三、教学思路安排了“三个层次”,即:通过“整体感知——意象探究——揣摩情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充分感知诗歌的基础上获得理性的升华,从而深刻地体会全诗的内容情感和写作技巧。
二百二十四、在追怀历史的同时,诗人也总结了自己人生的历程和唐王朝兴衰的教训。《秋兴八首》《洞房》诸章,都是回忆长安往事。或抒发盛衰之感。或讽刺当时君臣,无不关乎国家兴亡,寄托深远。《八哀诗》围绕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赞美了在乱政和战乱中坚持气节或平乱有功的各类人物,也是给开元以来的友人和时贤所作的列传。“老杜之《八哀》,则所哀者八人也。王思礼、李光弼之武功,苏渊明、李邕之文翰,汝阳、郑虔之多能,张九龄、严武之政事,皆不复见矣。盖当时盗贼未息,叹旧怀贤而作者也。”《壮游》、《遣怀》、《昔游》、《夔州书怀四十韵》、《往在》等回忆自己从少年时代一直到流露巴蜀的毕生遭际。更是有意识地为自己留下的自传。“少陵《壮游》诗乃晚年自作小传,‘往者十四五’一段,叙少年之游;‘东下姑苏台’一段,叙吴越之游;‘中岁贡旧乡’一段,叙齐赵之游;‘西归到成阳’一段,叙长安之游:‘河朔风尘起’一段,叙奔凤翔及扈从还京事;‘老病客殊方’一段 ,叙贬官后久客巴蜀之故。通首悲凉慷慨,荆卿歌耶?雍门琴耶?高渐离之筑耶?”杜甫一生的特殊遭际,与“安史之乱”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戚戚相关,反映了这一段唐王朝兴亡治乱的“国史”。这是杜甫在晚年诗作中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可以算是对“诗史”的最好总结。杜甫以盛唐人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不倦地讴歌着平定动乱,中兴国家的愿望,描绘出了这一苦难时代的历史画卷。他亲身体验的一切兵灾祸乱,都和他家庭的悲欢离合融合在一起,他对自己贫病潦倒的哀叹都与对国家盛衰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二百二十五、孝点训练
二百二十六、杜甫的这首《大麦行》在基调和立意上跟《乐府诗集》中所记载的汉桓帝时期的一首童谣颇为相似:
二百二十七、诗的第三句,诗人描述的是燕子衔泥筑巢的情景,这是动态描写。第四句,则是静态描写。日丽沙暖,成对的鸳鸯懒懒地依偎在一起,它们安祥地坐在暖暖的沙滩上,睡着了一般,舒适而安逸。“飞燕”与“鸳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展示了诗人“沉郁顿失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之外的另一种风貌和精神。
二百二十八、《绝句》句句写景,一句一景。
绝句
猜您感兴趣
相关文章
祝寿贺词330则,祝寿贺词
祝寿贺词330则 一、你用优美的年轮,编成一册散发油墨...经典名言名句,名句
经典名言名句 一、现在的我不配喊累,因为我一无所有...马的古诗词,关于马的诗句
马的古诗词 一、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李白《白马...亲人寄语简短,亲人寄语
亲人寄语简短 一、对攵亲去世表示诚痛哀悼,愿父亲一...献给党的一句祝福语,祝福党的一句话简短
献给党的一句祝福语,送给党的祝福语 一、○七一到,...形容好吃的美食的句子,好吃的
形容好吃的美食的句子 一、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感动的个性签名,感动签名
感动的个性签名 一、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登泰山时的诗句,登泰山
登泰山时的诗句 一、亦:也 二、唯叟一人)而已:罢了...早上好祝福句子,早上好的祝福语
早上好祝福句子 一、当你失眠的时候,就会打开视频看...祝孩子茁壮成长的句子,祝孩子茁壮成长的句子
祝孩子茁壮成长的句子精选 一、祝愿你的孩子可以充满...女人心累压力大的短句,女人心累压力大的短句
女人心累压力大的短句 一、因为承受得还不够,所以才...表白情话文案,表白情话
表白情话文案 一、每次你看我的时候,我都在假装看风...草坪-草地告示牌标语,草坪标语
草坪-草地告示牌标语 一、为了校园的绿色,请爱护花草...对孩子说期望与鼓励的话大全,对孩子鼓励与期望的话
对孩子说期望与鼓励的话大全 一、忘掉失败,不过要牢...早晨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早晨的句子发朋友圈
早晨适合发朋友圈的句子 一、你不要感到失望,生命中...小学毕业家长寄语,小学毕业家长寄语
小学毕业家长寄语 一、让我们为小学生送上最美好的祝...秋天诗意文案短句,我为你走过
秋天诗意文案短句 一、秋天,正值一个丰收的季节,金...个人签名经典语句,个人签名经典语句
个人签名经典语句 个人签名经典语句伤感 一、话再好听...一切从头开始的语句,一切从头开始
一切从头开始的语句精选! 一、全世界都开始对我催婚...送祝福爱心贺卡,爱心贺卡
送祝福爱心贺卡 一、我托空气为邮差,把我的热腾腾的...特别高兴开心的句子,高兴的句子
特别高兴开心的句子 一、你我相拥倾听新年的钟声,犹...好听稀少的游戏ID,游戏id
好听稀少的游戏ID 一、最近爷缺爱 二、季末不寂寞 三、...日落黄昏的唯美句子,日落黄昏的唯美句子
日落黄昏的唯美句子 适合看落日晚霞发朋友圈的说说短...朋友圈说说控,朋友圈说说
朋友圈说说控 一、元旦,圆满结束一年,开始新的一年...少女心爆炸的撩妹句子,少女心爆炸的撩妹句子
少女心爆炸的撩妹句子 坏坏撩人的情话 一、我发现你是...描写雨天的句子,描写雨的句子
描写雨天的句子 一、描写雨天的句子12-19 二、老城的阴...起笔名大全男生,起笔名
起笔名大全男生 一、﹏唯美\罂粟花 二、挺着啤酒肚的...发抖音能令人狂赞的说说句子大全,抖音能让人狂赞的说说
发抖音能令人狂赞的说说句子大全 一、我们不敢错过有...让老婆感动流泪的句子,能把老婆感动哭的一段话
让老婆感动流泪的句子 一、也许你并不完美,但最起码...有特色的农业公司宣传广告词,农业广告
有特色的农业公司宣传广告词 一、#160 15、绿色颗乐植新...